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3.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3.4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教案

资源简介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内容 学 活动建议及说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了解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2、内容结构与课时安排
学习内容 建议课时
一级内容 二级内容 三级内容 学 理论课 实验课 活动课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A 1 0 0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A 1
外来物种与生物检疫 A 1
第1课时安排: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第2课时安排: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第3课时安排:外来物种与生物检疫
3、教学内容分析
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共分三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及基本特征,也了解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本节教材首先说明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调节能力有限,因此,才有稳定的平衡状态遭破坏一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两大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是人类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超量取用生态系统中的各中资源以及向生态系统大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通过图片展示、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认识到人类只有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才能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环保的理念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本节内容为下一节外来物种与生物检疫、第六章城市生态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习已经对我们身边的某些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有一定的了解,本学期又知道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某一因子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节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种群变化规律等已学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逐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但到底哪些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学生不是很清楚。
设计思路
首先,以视觉和听觉冲击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及其最终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然后通过图片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差异,明白结构单一、物种密集的农田耕地大面积开垦的严重后果,使学生感悟到大规模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会破坏它本身的稳定性;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超量取用资源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破坏其稳定性;呈现人类活动的废物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图片,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大量物品的输入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三方面的影响并非是独立的,也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开教学,可以融合起来一起教学。接着请同学根据网上查找的资料,就自己熟悉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的个别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学生也更明白人类的破坏性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用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理解重建苏州河生态系统所需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以及渤海湾生态系统治理恢复的遥遥无期,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旦破坏,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不可逆的。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从种群变化规律的角度理解控制森林砍伐、草原轮换放牧的意义,关注知识点的应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作为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环保行动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2、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的多种表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观察、实例分析、联系实际等多种学习方式,经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
2、通过预习信息库内容,根据小组分工,上网收集资料,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到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逐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更自觉地关注并参与身边的环境建设和保护。
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
2.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难点: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教学策略:通过讨论身边的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寻找解决的办法。
教学资源:
教学PPT(教师)
上网收集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图片及新闻:上海受沙尘暴影响提问:1你遇到过吗?2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图片:各国受沙尘暴袭击提问:沙尘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课题: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观看图片及新闻。如实回答观看,谈自己的感受。思考回答 以视觉冲击学生的心灵,以身边的事为切入口,感受到沙尘暴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沙尘暴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让学生知道人类的一些破坏环境的活动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一、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 (1).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2).超量取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3).向生态系统大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信息库: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提问: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怎么会破坏呢?当外力的影响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出示图片: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提问:人类的哪些活动会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将学生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提问:以上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可归纳哪三种表现形式?(看书P102第一小节)图片:毁林造田,开垦草原。图片:草原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水资源的超度利用捕杀大象图片:乱扔垃圾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用农药喷洒农田富营养化的河道提问:请在这三种表现形式中分别选择一种现象分析这样做的后果总结:以上种种人类活动,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且,很多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提问:1、你知道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环境问题?(用简单的生态学原理分析一到两个问题)总结:这些环境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出示图片:苏州河的今昔,整治的时间和所用资金。图片:美丽的渤海湾、整治的代价(数据)对渤海湾污染状况的分析,强调恢复到原来状态的遥遥无期。 思考看图片,听讲。讨论回答看书回答观看思考,回答问题看书回答上网查找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并回答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因素的影响,知识点简单易懂,一笔带过。一般学生都能举一到两个例子通过观察,用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的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物种灭绝。)(锻炼思考问题、阐述观点的能力。)运用科学中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学会知识运用的技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旦破坏,要恢复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不可逆的改变。
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问;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有那些?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极为重要,人类现在不断做出努力。简单介绍某些事例(地球1小时,世界无车日等等)提问:你将以怎样的行动投入到环保活动中? 听讲阅读并回答:对草原进行轮换放牧。适当栽种防护林。避免过量砍伐森林。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听讲切合实际回答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自觉行动,提倡环保生活。
课堂反馈 出示习题 巩固练习 在做练习时进行课堂总结
图片与音乐:人与自然的和谐 观看并思考欣赏、感受 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板书: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一、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1).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
(2).超量取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3).向生态系统大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
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作业设计:
1、 当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污染发生矛盾时,我们应如何选择?
2、 当前江桥经济快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我们能提一些有效改善环境问题的建议吗?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