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第四单元“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学要求为A级。本单元主要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生物圈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通过探究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等,达成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的目标。整个单元计划安排18课时,本节课是第11课时,因为已学习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所以本节课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在前面内容上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为下节课外来物种入侵和生物检疫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的重要性。初三学生经过一年生命科学的学习,已经储备了生物体结构、类群、特征和生活环境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和认知,能应用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本节课通过课前资料搜集、课堂交流分享和酸雨实验模拟等环节,以“提出问题--小组案例分析--实验观察--归纳总结”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意识,在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实验观察的讨论交流中获取新知。此外,引导学生从案例及数据分析中获取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学会用实验来验证问题,提高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性影响的感受中,知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初步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知道政府和人民已经采取很多积极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描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性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搜集与分析,列举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性影响的方面。初步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观察和收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性影响和应对措施。难点:案例分析和实验观察。四、教学准备烧杯、红斑马鱼、硫酸溶液、去氯自来水、胶头滴管、pH计、标签纸等。5、教学流程图6、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情境引入 图片展示今年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情况:为什么要全市范围内进行垃圾分类呢? 观看、回答。 用社会热点创设情境,直入课题,引发思考。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 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播放《全球十大环境问题》视频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思考:①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什么会被破坏?②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被谁破坏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所搜集的上海及身边发生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影响的案例,分析破坏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危害。总结学生的案例汇报,指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②超量取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③向生态系统大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介绍酸雨概念及上海市酸雨变化情况,指导学生完成模拟酸雨对红斑马鱼的生活影响的实验,分析讨论,感受酸雨对生态系统中成分的破坏性影响。 观看、思考、回答。组长上台交流,其他同学聆听、思考。思考、回答、圈画、记录。聆听、思考、实验,讨论,分析。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前资料搜集、课堂分享交流和酸雨模拟实验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意识,在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实验观察的讨论交流中获取新知,更加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性影响。二、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组织学生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教师总结同学回答,简要梳理,指出政府和人民已经开展的措施及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减少污染 回答、交流。聆听、记录。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初步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知道政府和人民已经采取很多积极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总结全课,提出期望;布置课下作业。 聆听、记录。 渗透学科育人价值,总结全课。7、板书设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人 类 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生态 生 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 持不 合 超量取用各种资源 系 统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稳 定理 活 大量输入产品和废物 稳 定 控制和减少污染 性 措动 性 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