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遗传一.教材分析 遗传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又是生命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遗传的认识,应从比较亲子代的各种特征开始,然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性状的传递。二.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举例说出生物的遗传。(3)概述生物性状的传递过程。技能性目标:(1)会判断一对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2)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现象。情感性目标: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三.教学重点(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性状的传递。四.教学难点性状的传递。五. 教学方法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来组织教学。同时,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抛砖引玉。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现象。例如: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而引出遗传的现象。那么亲代是如何把自己的特征传递给子代的呢?遗传究竟是怎么回事?[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1.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教师出示有关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生物的性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性状的概念。2.小组活动一:探究相对性状(1)对照课本第29页和30页的图,观察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在第30页的表中把与自己性状表现相符合的一栏内用“√”作标记。(2)与小组同学交流各种性状表现,将组内各种性状表现的人数记入表中。(3)思考人的同一性状的表现类型一样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对性状的概念。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分析:(1)羊的白毛和长毛是不是相对性状?(2)牛的长毛和兔的短毛是不是相对性状?从而加深对相对性状的理解。3.观察、理解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4. 了解什么是遗传?通过相对性状的杂交进而引出遗传的概念。5.探究性状的传递(1)了解染色体及其分布规律教师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与遗传有关的染色体及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且数目不同。(2)小组活动二:探究性状的传递各小组同学观察第32页的图人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讨论完成下列问题:①人的生殖细胞即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②受精卵中的23对染色体来源于什么?③父母是通过什么将各自一半的染色体传给了后代,从而使其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小组活动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性状是如何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和讨论及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喜悦,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三)点拨归纳、对比提升引导学生从人类的遗传分析得出其他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也是以染色体减半的方式形成生殖细胞,再通过受精作用恢复到原来的染色体数目。这样代代繁衍,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四)课堂检测、巩固达标(见课件)(五)体验收获、反思升华: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环节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比较、表达等综合能力。]七.板书设计第一节遗传一、性状和性状的传递1、性状→相对性状→2、性状的传递:(1)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且数目不同。(2)生物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亲代体细胞)2n →(生殖细胞)n →(受精卵)2n →(子代体细胞)2n[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旨在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八.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课有以下优点:1.情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3.联系学生自身,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处理不够连贯,语言表达还有待于提高等。显性性状遗传→隐性性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