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课尝试以“问题质疑”贯穿始终,逐步引导学生领会生物体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融入了像、声、图元素,既可展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又能展示出生物的微观世界,大大增加课堂容量,直观且高效。同时本课又包含了许多德育渗透的契机,如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等,使学生感悟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第四章“生物的类群”基础上继续学习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是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第一节,为后两节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四章后,对生物的类群有了整体的感知,但往往会脱离环境而孤立地感知生物,这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存在较大知识跨度;同时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理性的事物感到乏味,因此教师须抓住年龄特征,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兴趣,以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提高课堂专注力。(三)教学条件分析:我校为信息化校园,多媒体教学设备先进。(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知道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难点: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具体生物的实例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描述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体会生物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策略与手段观察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课题引入:生物生存的环境 以生活在草原上的小田鼠的环境为例设问:(1)以老鼠为例,它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哪些?(交流后归纳)(2)我们可以把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分类? 。生物的生存都不能离开它周围的环境。进一步把生物的环境分成: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带着问题阅读书本P73第二节:问题:非生物环境会对生物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学生交流后引导归纳。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产生下列现象主要影响的因素:(1)橘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2)高山南面与北面植物的种类不同;(3)雨林和沙漠中物种的多寡、种类有区别;学生交流后归纳小结。 通过阅读之后交流认识到:非生物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了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讨论、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讨论交流。 学习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出示图片(三种生物:海洋鱼类、仙人掌、蚯蚓及其各自生活的环境)提问:(1)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呢?(2)这三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对 换,结果会怎样?利用书本插图及补充图片,进一步分析:(3)图中生物在哪些方面与其生活的环境和适应?(注意同类归纳):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行为。引导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及其概念、作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4)这几张图片中的生物有何共同特征?(5)什么叫保护色(警戒色、拟态)?(6)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各有什么意义?(7)实例中的生物是保护色、警戒色还是拟态?带着问题阅读(P72):(8)骆驼为何能成为沙漠之舟?归纳得出:1、体液系统2、驼峰储存营养3、出汗少4、体温有变化其中1、2项属于形态结构、3、4项属于生理功能。(9)(出示图片:松鼠储藏食物、动物冬眠等)这些是生物什么方面对环境的适应?(行为)(10)归纳一下生物具体哪些方面体现出与其生活的环境的适应? 观察图片,分析讨论交流。认识到:1.每种生物都生活在它所适应的非生物环境中。2.任何一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对环境都具备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后交流。体会意义。分辨,体会三者的不同之处。阅读教材,归纳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交流。观察并思考,交流。归纳、交流、补充。(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等) 大量的图片和典型例子来说明生物的结构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通过带有图片的生物实例,分辨易混淆概念,突破难点。充分利用教材,并提高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课堂知识梳理归纳能力。2.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引导带着问题阅读P75信息库:爱“打扮”的雷鸟。问题: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绝对适应吗?辩证的观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原来的适应可能会变成不适应,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观察和阅读教材思考、交流。发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现象。学生利用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和普遍性知识解释。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辩证观点。小结 问题: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尝试小结本课内容,不足的补充。 梳理归纳课堂知识,建立知识结构。附:课堂作业设计一.填空:1.我们把生物周围的环境分成___ ___ 和 ___ ___。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___ ___性又有___ ___性。二.选择:1.生活在海藻中的一种鱼,遇敌害时侧立不动,似一株植物,从而逃避敌害,这是一种(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D.变态2.下列属于保护色的是( )A.雌黄蜂与蜂兰的唇形花瓣相似。B.比目鱼的体色能与环境色彩变化保持一致。C.黄蜂腹部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D.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花纹。3.下列不属于拟态的一项是( )A.枯叶蝶似枯叶。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4.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项是( )A.虎具有的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D.蝮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问题研讨1.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感悟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这种渗透德育的能力还要多琢磨,如何不显生硬不露痕迹自然流露,还需磨练。2.既然是“问题质疑”贯穿始终,在问题设计中还需多从学生的角度什么叫有梯度有层次,教师不能打着“引导”的旗号牵着学生鼻子走。3.初二学生阅读教材能力自然不在话下,但如何实现高效阅读,教师还需适时点拨巧妙指导。4.归纳总结法注重将知识及时归纳比较总结,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而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能力尚欠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