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1.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1.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

资源简介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2.学会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3.知道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2. 通过图片对比归纳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区别。
3. 通过对“仿生学”的拓展,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学习,从中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帮助学生树立唯物辨证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难点: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阅 读 1.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环境,那么环境分哪两类?2.影响生物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因素有哪些?阅读P73第一段。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环境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2.影响生物生长、繁殖和分布的因素有水、阳光和温度。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 结 影响影响生物生长、繁殖和分布的水、阳光和温度统称为非生物环境。 理解什么是非生物环境,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原因;2.进一步说明: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因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1.尝试分析“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是由于它们各具有什么特征得出结论:鱼能游、鸟能飞是由于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和行为对环境产生了适应 鱼能游、鸟能飞的原因学生应该已有所掌握,主要先让学生回顾鱼类和鸟类的生理特征。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出示图片(企鹅、仙人掌、长颈鹿和猪笼草),让学生尝试分析各个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小组讨论,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的含义。
保护色 1.以“变色龙”引入,说明保护色的概念;2.以华南虎和叶蝉为例,说明保护色的作用,即隐蔽自己,利于避敌和捕食。 能够找出图片中的螳螂,初步认识到保护色的特点。 通过几张图片,自己尝试归纳出“保护色”所要传递的“我不在这里”的信息。
警戒色 1.与“保护色”对比分析为什么有些动物具有鲜艳的颜色;2.以“毒蛇”为例,说明除了色彩以外,其他可以起到警戒作用的行为。 根据教师的提示,说出除了色彩以外,其他可以起到警戒作用的行为。 通过与“保护色”的对比,理解警戒色的作用和它所要传递的“我在这里,可是我有毒”的信息。
拟 态 1. 以螳螂引入,让学生进行“找找看”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拟态的概念。2. 介绍植物的拟态——生石花。 1.通过讨论,集体动脑,找出图片中的动物。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有拟态。 1.理解拟态的特点和它所要传递的信息。2.通过让学生对植物拟态的举例,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复习巩固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区别。 分析图片并讨论。 通过一组图片的辨别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者的区别。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学生阅读P75内容,说说为什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通过提示,说出雷鸟不适应环境的原因。 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环境的破坏对生物造成的影响,进而树立环保的意识。
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有相对性。 理解普遍性和相对性的含义以及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人类在仿生学上的应用 1.以迷彩服的发明为例,让学生对仿生学有初步的认识;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生活中人们在仿生学上的应用。 1.理解仿生学的含义及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找出生活中人们在仿生学上的应用。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学,同时给出仿生学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们对于仿生学的应用。
总 结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2.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回顾课堂内容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