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命科学学科《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教案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实验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第五章“生态系统”,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本册教材唯一要求达到C级水平的实验。本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通过建立一个模拟生态系统,改变其中某一因子,提出假设,记录现象,解释实验原理,认识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在教材中,共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方法与技能”、“实验建议”以及“讨论”五个子栏目。特别是在“方法与技能”中介绍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对实验设计的原则结合实例作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叙述,要求学生遵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自己进行正确的实验设计。二、学情分析通过教材前四章的学习,学生在学科意识上已经对生命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学科知识上,学生更多地停留在诸如“生物的类群”这样较为具像的知识层面,在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这样抽象内容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生命科学实验设计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较多和较为细致的引导。此外,初二学生乐于在集体中凸显个人价值,又极易被挫折感打击积极性。故而在实验课中,采取分组合作的实验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质,鼓励学生交流实验设计,营造自信大胆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三、设计思路本实验在设计和观察上有较高的要求,顺利完成实验设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实验观察、记录,最终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对大多数学生是一个挑战。故将1课时扩容为2课时,设置合适的认知梯度,为不同接受水平的学生营造皆有所得的活力课堂。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主要遵循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第1课时主要包括前三个步骤,第2课时包括后三个步骤。课前,教师制作“实验设计三原则”微课,供学生自学,并将微课截图作为本节课的情境引入,为实验方案设计时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首先通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后将“作出假设”这一环节拆分成两部分:1.完成实验设计前对实验结果的初步预测。2.完成实验设计和生态瓶制作后对本组实验结果的具体预测。在“作出假设”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容量。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基本遵循“个人思考——组内完善——组间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四个步骤,鼓励学生推敲细节,尝试批判性思考。利用工作单引导学生明确观察、记录的要求,略微弱化对观察、记录过程的细节指导,为第2课时预留试错空间。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鼓励学生体验生态瓶制作的完整过程,感受生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四、教学目标1. 经历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学会并运用实验设计三项基本原则。2. 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通过小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物生存的影响。3. 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瓶的过程,感受生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五、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2.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设计三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六、教学准备1. 预实验;微课制作;教学课件制作;2. 实验工作单设计;3. 实验器材准备:金鱼藻、小锦鲤、池塘水、自来水(除氯)、广口瓶、烧杯、凡士林(护手霜)、保鲜膜、橡皮筋、粉笔、小黑板、实验因子贴纸、标签纸、吸铁石等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新课导入 展示《实验设计“三板斧”》微课截图。引导学生回顾课前微课。复习实验设计三原则:1.单因子试验原则2.对照性原则3.平行重复原则 回顾有关实验设计三原则的微课内容。在课本上划出实验设计三原则的相应内容。 通过课前微课《实验设计“三板斧”》介绍实验设计三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觉性。要求学生复习实验设计三原则,为本节课的实际运用奠定基础。明确目的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生态瓶的图片,介绍什么是生态瓶。提出问题:1.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实验因子,你会选择哪一个?2.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因子?3.怎么改变这个因子?4.你预测有什么样的实验结果? 仔细阅读实验目的,并观察不同类型小生态瓶的图片。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图片中的提示和问题,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因子,回答问题并进行第一次实验假设。 通过图片提示及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对实验目的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开展实验假设,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展示实验对照组的参考图。指导学生观察对照组中的组成因子,板书本课中4个待选因子(光照、水质、金鱼藻、小锦鲤)。提出问题:1.这四个因子中,哪些属于生物因子,哪些属于非生物因子?2.你想在实验中改变哪一个因子?3.怎么改变这一个因子?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布置任务:每小组选择一个因子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实验组生态瓶设计图。利用工作单,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初步完成实验观察设计。 观察参考图,明确四个待选因子。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在问答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择一个变量,合作讨论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并将实验组设计图画在小黑板上。初步完成工作单中的“实验观察设计”,预设观察频率,观察及记录的内容。 缩小实验设计范围,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上一个环节中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假设和初步构思,通过小组讨论发现问题,进行第一次组内完善,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利用工作单,引导学生明确观察记录的要求,初步完成实验观察、记录的设计,为第2课时实验观察的试错预留空间。实验方案交流展示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在聆听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改进意见。要求学生仔细听取其他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寻找本组存在的问题并改进。 分组交流实验设计方案。仔细倾听并寻找本组试验方案存在的问题。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组间交流学习,寻找其他组的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尝试批判性思考。根据其他组出现的问题,寻找自己组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完成第二次组内方案的完善。进行实验(生态瓶制作) 教师展示已经完成的对照组生态瓶,师生共同讨论,完善实验细节。强调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1.生态瓶瓶口密封的材料及方法。2.生态瓶标签填写的内容及粘贴的位置。组织学生实验: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领取相关实验材料,制作实验组生态瓶。巡视并答疑。 仔细观察对照组生态瓶,根据观察结果提出或解决问题,完善并改进实验细节,明确实验要点。各小组领取相应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制作实验组的生态瓶。 通过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对实验方案设计中未提及的几个重要细节问题进行补充强调。根据完善后的方案,选择相应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实验组生态瓶,体验生态瓶制作的完整过程。(对照组生态瓶由教师负责制作完成,每个小组只需制作1个实验组生态瓶。)课堂小结 1.请学生复述实验设计三原则。2.请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并说明理由。 复述实验设计三原则。分享个人的实验预测和原因。 首尾呼应,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完成生态瓶制作后,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对该因子改变时影响生态瓶稳定性的原因思考。布置课后任务 布置观察任务:1.实验期为1周 2.每日至少1次观察(中午12:00~12:30) 和1次记录(带好实验工作单)。 明确每天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任务。 明确实验观察任务,为第2课时奠定基础。七、板书设计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一、实验设计三原则1.单因子试验原则2.对照性原则3.平行重复原则二、实验方案设计表因子组别 小锦鲤(条) 金鱼藻(根) 水质(池塘水/自来水) 光照(有/无)对照组 1 1 池塘水 有实验组1实验组2实验组3实验组4附件一:《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实验工作单1、 实验目的通过小生态瓶的设计与制作,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并学会设计实验。2、 实验步骤1. 实验假设 你会选择哪一个实验因子?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因子? 怎么改变这个因子? 你预测有什么样的实验结果?2. 实验设计实验日期: 第 小组 实验因子:因子组别对照组实验组请在小黑板上绘制实验组设计图(可参考后面的对照组设计图),并用文字加以说明(独到创新之处请重点标明哦)。3. 观察设计(观察频率为 )实验起始日期: 第 小组 实验因子:观察日期《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对照组设计图小锦鲤(1条)金鱼藻(1根)400ml池塘水空气橡皮筋保鲜膜抹在瓶口的凡士林光照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