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课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了解影响生态系统的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人为活动是主要的。3、知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4、知道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事例和讨论分析,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全球意识。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的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力影响超出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破坏。 复习旧知识一、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力因素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都有哪些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外力因素有哪些?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然因素具体有哪些?展示图片,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特点是频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但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是主要的、可以控制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思考回答: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小组讨论回答自然因素: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1、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2、超量取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3、向生态系统大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和讨论人类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哪些具体例子呢?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类是如何超量取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类是如何向生态系统大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南极科考中,科学家发现,南极的企鹅体内竟然有杀虫剂DDT,这一地区从来没有施洒过农药,那么,DDT是哪里来的呢?资料水俣市事件,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书p103信息库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了解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酸雨、温室效应等。总结:人类的种种活动,使生态系统削弱和丧失了自我调节能力,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旦遭到破坏,重新恢复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 阅读书p102,小组讨论、归纳、发言。阅读书p102,小组讨论、归纳、发言阅读书p102,小组讨论、归纳、发言。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是因为农田中大量使用DDT,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后,导致水生生物中毒,远在南极的企鹅也难幸免。讨论、回答: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阅读书了解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体会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球的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体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害性影响。三、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分析赤潮、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温室效应导致冰山融化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那我们人类现在应该如何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呢?引导学生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的几个方面分析。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做些什么呢? 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的全球意识。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适当栽种防护林、避免过量砍伐和放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思考回答问题:废电池不能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不能排入水中,平时使用环保产品……,增强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