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2.10观察和解剖蝗虫-观察蝗虫的外形,寻找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2.10观察和解剖蝗虫-观察蝗虫的外形,寻找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教案

资源简介

观察蝗虫的外形,寻找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蝗虫外骨骼的作用、身体的分部及附肢的演变。
掌握蝗虫外形上各部分的结构及其相适应的功能,理解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与掌握观察蝗虫的步骤。
学会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测、分析并得出结论。
情感与价值
养成观察—记录—思考的习惯。
培养积极探究、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重 点
认识蝗虫外骨骼的作用、身体的分部及附肢的演变。
掌握蝗虫外形上各结构及其功能,理解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难 点
认识蝗虫附肢的演变。
理解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实物投影仪 ( http: / / )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
导入 从桌面的实验材料引出本课的主角----蝗虫。设问:蝗虫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引出课题—观察蝗虫的外形,寻找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 介绍蝗虫陆地
一、认识蝗虫的外骨骼 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用手触摸蝗虫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这种结构叫什么?有什么作用?(板书:外骨骼---保护,防止体内水分的过渡散发)。 分组活动,记录下自己的感觉,了解其名称,思考其作用。
二、身体的分部 出示蝗虫模型,设问:蝗虫的整个身体是否是由体节组成的?分为几部分? (板书:由体节组成,分成头部、胸部、腹部) 观察、记录、思考、讨论。理解身体的分部与其陆地生活的关系。
(一)头部 提问及讲述,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蝗虫的头部由6个体节组成,你能区分出体节间的界线吗?蝗虫的头部有哪些感觉器官?仔细观察后再图上标明。足以观察这些感觉器官的形态与结构,思考其功能各是什么?怎样与环境相适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口器的结构,思考这样的口器适于怎样的取食方式?猜测哪些结构是由附肢变化而来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头部是蝗虫的感觉与取食中心。(板书:头部----感觉与取食中心发达的感觉器官:单眼—感光复眼---感光、成像触角---嗅觉咀嚼式口器---取食 ) 了解附肢的演变,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不能眼(单、复)---扩大视野触角---嗅觉口器---取食适于咀嚼食物(咀嚼式口器)口器理解发达的感觉器官是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二)胸部 提问及讲述,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蝗虫的胸部有3个体节,你能观察到体节间的界线吗?每一体节上是否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比较三对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翅有几对?着生部位?作用?(板书:胸部—运动中心前足---行走 前翅---保护后翅中足---行走 后翅---飞翔后足---跳跃 ) 用镊子分别取下前足、中足、后足、前翅、后翅各一,仔细观察后填表。讨论交流。归纳出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理解足、翅是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三)腹部 数一数,蝗虫的腹部共有几节体节?有没有附肢?在蝗虫的头部,我们没有找到听觉器官,那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哪儿呢?---引出鼓膜听器,其作用是什么?观察气门,了解其作用。比较雌、雄蝗虫尾部,找出区别。(板书:腹部鼓膜听器---听觉气门---------呼吸产卵器、下生殖板----生殖 ) 理解蝗虫腹部的体节最发达。了解腹部的附肢大都退化或演变成其他结构。理解气门是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明显特征。
作业 归纳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