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生物类群 第二节 鱼类一、教学思路:本节课围绕“鱼类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适于水中生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剖鲫鱼,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解剖,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活动中感知,探究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巩固前面已学过的鱼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利用课件,让学生明白解剖的每一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还将每一解剖路径逐步演示给学生看,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解剖时左右手该如何分工,并演示了解剖的每一步。观察内部结构,对学生来讲,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观察顺序上,先观察容易看到的结构,由大的结构到小的结构,并建议学生逐渐移除大的结构,找到其它内部结构。观察过程中,要求对照书上插图,加以仔细辨认,再利用内脏结构图进行补充说明。最后将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综合起来,得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鲫鱼的外形特点,知道其在水生环境中的适应特点。2、知道鲫鱼的内部结构,知道其各器官的分布和功能。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解剖的规范性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鲫鱼,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2、通过鲫鱼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观察,解剖方法与解剖技能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三、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与解剖,知道鲫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2、初步学会解剖鲫鱼的技能。四、教学难点:1、鲫鱼的解剖方法。2、辩认鲫鱼的内脏结构,并知道其功能。五、教学准备: 活鲫鱼、解剖剪、解剖盘、镊子、水槽、玻璃片、放大镜、吸水纸、细铜丝线;实物投影仪;课件。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引入 请学生欣赏各种鱼类图片,然后回答:鱼类生活在水中,如果把人类和鱼类的生活环境对换一下行吗?试着说明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生物圈得各种生物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同样,鱼类也有着它特有的形态结构适应水生环境。观察和解剖鲫鱼辨认方向与分部观察外部形态解剖鲫鱼观察内部结构 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探究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鲫鱼的方向与分部以及观察时的顺序。进行分组。先探究鲫鱼的外部形态。按以下顺序进行观察,并完成实验报告。体形体色体表头部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利用图片巩固鲫鱼的外部形态,并引导学生说说鲫鱼具有这样的外部形态有何意义。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解剖?从哪个部位开始入手?解剖时应注意些什么?演示解剖方法,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并完成实验报告。鳃的颜色、形状、组成找一找生殖腺消化系统鳔其它内部结构利用图片进一步讲解鲫鱼的内部结构及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学生朗读,并说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学生辨认,知道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组员分工合作,边观察,边完成实验报告。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学生交流。学生回答。学生进行解剖。边观察,边完成实验报告。交流观察结果。弥补小组观察中的不足与遗漏,并将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由鲫鱼实物切入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有序观察,提高观察的有效性。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形成生物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安全教育。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小结 讨论:鲫鱼有哪些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呢?列举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请学生说说鱼类的价值。 讨论、交流、归纳。让学生谈谈怎么保护鱼类资源。 总结概括知识。激起他们保护鱼类的意识。《鱼类》学习单班级 姓名鱼类:体内有 ,是 动物, 生活。活动一:观察鲫鱼外部形态观察记录:1、体色:背面 ,腹面 ,起到 作用。2、体色:身体 ,能减少游泳时的 。3、体表:被覆 ,能保护和减少阻力。4、身体分为 部、 部、 部三部分。5、感觉器官:有 ,感知水流、测定方向。6、运动器官:有 ,是适于游泳的运动器官。7、呼吸器官:用 呼吸活动二:解剖并观察鲫鱼1、用红笔在鱼的外形图上标出解剖时要剪开的范围。2、观察内部器官:看到打钩 属于哪个系统 功能1 鳃2 鳔(鱼特有) ——3 生殖腺(精巢)4 生殖腺(卵巢)5 心脏6 消化管7 胆囊8 肾脏系统:A、运动系统B、呼吸系统C、生殖系统 D、消化系统E、循环系统F、神经系统G、泌尿系统H、内分泌系统功能:A、气体交换B、保护减少与水的摩擦C、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D、调节鱼在水中的沉浮或在缺氧时的辅助呼吸E、生殖F、血液运输G、消化H、分泌胆汁I、产生尿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