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2.10观察和解剖蝗虫(实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2.10观察和解剖蝗虫(实验)教案

资源简介

观察和解剖蝗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蝗虫的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了解各器官的功能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剖蝗虫,提高动物解剖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
2、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蝗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二)教学难点
理解蝗虫的形态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三、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单、蝗虫模型、蝗虫、镊子、解剖盘、解剖剪、放大镜、胶带、实物展台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提问:1桌上是什么小动物?2.它属于动物中的哪一类?这节课通过观察和解剖蝗虫来研究它的结构是如何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蝗虫节肢动物 通过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蝗虫外部形态 指导学生观察蝗虫的体色和体表特征,并思考其作用。摸一摸蝗虫的外部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蝗虫的外骨骼有何作用?观察蝗虫身体的分节蝗虫的身体是否分节?分节的作用?蝗虫可以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观察蝗虫的体色,触摸蝗虫的外骨骼。坚硬的思考回答观察并回答使活动更灵活 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思考与生存环境是如何相适应的。
1.观察头部:(1)头部有哪些器官?(2)数量分别是多少?(3)有什么作用?介绍单眼、复眼、触角的数量,特点及其作用。(3)蝗虫的取食器是什么类型的?(4)咀嚼式的口器有哪些结构组成,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教师演示解剖蝗虫的口器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回答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回答解剖并粘贴口器,观察口器由哪些部分组成,思考口器的作用。 通过观察,了解蝗虫发达的感觉器官通过解剖口器,知道蝗虫口器的组成和特点。
2.观察胸部:(1)观察蝗虫胸部有哪些运动器官?它们数量分别是多少?(2)蝗虫有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在形态结构上,那一对最强壮?(3)强壮的后足作用是什么?它是跳跃足。指导学生剪下三对足,粘贴(4)蝗虫的飞行器官的两对翅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中胸后胸各有一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革质,具有保护作用,后翅膜质,适于飞行。 学生观察回答三对足、两对翅后足跳跃学生动手实验剪下两对翅,在粘贴过程中观察两对翅形态上的不同,并思考其作用。 通过对蝗虫的足和翅的观察和粘贴,进一步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观察腹部:先提醒学生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腹部水分,以方便观察气门提问:(1)仔细观察腹部两侧第一节。有什么发现?腹部第一节一对稍稍凹陷的半月形薄膜,是听器。上面有鼓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身体两侧的黑色小孔,共10对。称为气门。是蝗虫的呼吸器官。(2)如何通过外部形态来辨别蝗虫的性别呢?雌:末端为产卵期,分叉雄:末端为交配器,变尖 观察寻找气门和听器观察蝗虫腹部末端形状的不同。 通过对腹部器官的观察,了解蝗虫的腹部结构特点。
蝗虫的解剖 解剖蝗虫时,要注意什么?解剖的步骤是怎样的呢?教师巡视指导 剪刀头要向上挑起阅读书p39“解剖蝗虫” 交流回答学生解剖蝗虫 通过解剖蝗虫,初步学会解剖无脊椎动物的技能
蝗虫的内部结构 呼吸系统提问:把蝗虫的背部外骨骼揭开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透明的小管就是气管。呈网状排列。位于腹部。气管开口处就是气门,空气由气门经过气管,一再分枝最后送到各组织,在组织里进行气体交换 体壁上粘连了很多白色的半透明小管。 通过观察,理解蝗虫发达的呼吸系统与其快速飞行有关
生殖系统提问:比较雌虫和雄虫的生殖系统,有什么发现雌性:雌性卵巢由许多斜向后侧的卵巢管组成,两侧有输卵管。雄性:椭圆形结构,后部连着输精管。 观察,比较 通过观察蝗虫的生殖系统,理解蝗虫的繁殖能力强,有利于繁衍后代。
消化系统蝗虫的消化道有哪些结构?讲解嗉囊、胃盲囊的作用嗉囊:食物暂时储存的场所。胃盲囊:指状突起,扩大消化食物的面积。 根据“蝗虫的内部结构”图,交流、思考完成实验报告单 根据“蝗虫的内部结构”图,理解蝗虫发达的消化系统及其意义
小结 展示部分学生的活动单,梳理蝗虫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上台说出蝗虫的结构特点,并说明如何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通过学生展示活动,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