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察和解剖螯虾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在《节肢动物》的教学内容后,学生对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以小龙虾为例进行了观察和解剖,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节肢动物适应环境的原因。教材选用的材料为蝗虫,但考虑到实验材料的不易获取性,故本节课选用容易获取、容易存活、较易观察的小龙虾取代。由于本节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并不存在,可参考资料少,故课程的开发(包括知识点的建构、实验技能的形成等)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中,主要通过录制视频、希沃电子白板和手机投影等信息技术,将小龙虾的附肢情况、如何解剖小龙虾等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以降低实验的难度。同时,运用白板特有的功能设计“PK”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螯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明白其是与功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通过观看视频,初步学会解剖无脊椎动物(螯虾)的技能。3、通过共同的学习探究活动,懂得尊重他人,感受与他人合作的成功体验。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知道螯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明白其是与功能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初步学会解剖无脊椎动物(螯虾)的技能。难点:初步学会解剖无脊椎动物(螯虾)的技能。四、教学准备电子白板、希沃软件、录制视频、手机;小龙虾、透明盒子、玻璃棒、烧杯、解剖盘、解剖剪、镊子等。五、教学过程教师行为 学生 设计意图导入 展示小龙虾入侵各国的图片。 知道小龙虾环境适应能力强。 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1、螯虾的外部形态 1、组织学生观察螯虾外部形态,并完成以下活动。观察其在行走、游泳时各附肢的运动情况。观察螯虾分为几部分,身体、附肢分不分节;摸一摸螯虾的体表,思考其作用;用玻璃棒触动虾体,观察其在受到较大干扰后的反应。组织兴趣小组代表展示探究实验。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几种不同附肢的功能。组织学生用60-70。C的温开水处死螯虾。并要求学生每种功能的附肢只取一个放在实验报告的对应位置上,并思考:为什么这些附肢具有这些功能?它们有什么样的形态特点与其相适应?手机投影个别小组的实验报告,分析其结果。教师说出每种附肢的名称,总结各附肢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观察螯虾外部形态、运动情况,并完成实验报告。知道如何处死螯虾。观看视频。处死小龙虾,并取下各种附肢,观察其形态特点。分享各小组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各附肢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使学生知道小龙虾适应环境的外部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究的含义及步骤。视频更直观,可以降低教学难度。通过多种附肢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螯虾附肢的外部形态与其功能相统一。通过观察更容易分析自己小组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2、螯虾的内部结构 播放解剖小龙虾的视频,分三步演示如何解剖小龙虾,并要求学生在白板上用箭头画出去除胸部外骨骼的解剖路径。 指导学生完成解剖过程。播放图片,指出小龙虾的鳃、肝脏、胃、肌肉等。指导学生观察各器官,并将指导其将观察到的结构放置在实验报告(2)的对应位置上,完成“连连看”。5、手机投影个别小组的实验报告,分析其结果。6、教师总结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分三步用箭头画出去除胸部外骨骼的解剖路径。完成解剖。通过图片初步认识各器官。用镊子将螯虾的各器官剥离,放到对应位置上,完成“连连看”。分享各小组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各器官结构和功能。 解剖过程较为复杂,分三步走,并让学生画出途径,可使难度降低。过程中注意指导。降低后续实物观察的难度。通过内部器官的观察及连连看,使学生知道螯虾的内部结构也是与其功能相统一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更容易分析自己小组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3、总结 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总结螯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哪些。 同学互相补充回答。 学习知识,并进行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分小组,利用白板软件组织学生竞赛,完成游戏。 两名同学完成分组竞争游戏。 通过游戏,更容易吸引学生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