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2.1鱼类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2.1鱼类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 鱼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中生命科学主题三“生物的主要类群”中脊椎动物第一类即鱼类,依据课标要求本节课学为B级。学科基本要求是:理解常见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鱼类的适应水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鱼类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形成善于观察,实验实践、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后续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我校全面开展金鱼科学特色拓展课,每个教室配备鱼缸每班有兴趣小组。生物知识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我校浸润式环境有利于学生感知感悟。虽然学生已经具有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常识,但究竟是鲫鱼的哪些器官影响它的水生生活,是学生一知半解的知识。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浓厚,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能够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和动脑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呼吸和运动情况。
2. 尝试完成“鱼类的运动器官和鱼类的呼吸器官”的微实验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学习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的活动,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及珍爱生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难点: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水环境的相适应,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五、教学思路
这节课选用金鱼的祖先——鲫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观察实验研究,并充分结合校园金鱼养殖社团的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域水生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观察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实践和反思,提升科学素养。利用视频和PPT课件辅助,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有效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拓宽课本知识体系。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实验微视频、透明鱼缸和鲫鱼若干、生物解剖袋(剪、镊、刀、针)、 纱布条一卷(用于固定背鳍)、 硬纸板若干和纱布条(固定尾鳍)、 玻璃棒一根、解剖盘、滴管、食用色素等。
七、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展示“年年有余”的剪纸图片导入: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而且有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但是鱼身上有很多刺,很是恼人。2、设问:那么鱼刺属于鱼的什么结构?总结:鱼刺是鱼骨骼的一部分。 倾听教师,观看图片和新闻,回答问题。 通过剪纸了解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及寓意);再通过误吞鱼刺,了解鱼有骨骼,引入脊椎动物概念。
模型建构 1、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及鱼的骨骼图片引导:在骨骼之中有一条纵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在图片中用红色方框指示)提问:还有哪些动物有脊柱。2、展示青蛙、恐龙、家鸽、猫、狗、人的骨骼图片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身体内都有脊柱称之为脊椎动物。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脊椎动物中的第一个代表--鱼类。板书“脊椎动物-----鱼类” 1、仔细观看骨骼标本和骨骼图片,回答问题。2、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总结几种动物的特征,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从鱼的骨骼标本及骨骼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鱼具有脊柱,再通过学生举例及其他动物的骨骼图片展示,构建脊椎动物概念。最后将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能区分常见的脊椎动物。
过渡 展示“教室中的鱼”视频和鲫鱼,请小组同学尝试提出你通过观察想要解答的一些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讨论并提出问题。 从观察出发,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有目的的进行观察能力。
活动一:对鲫鱼的外部形态的观察看一看、摸一摸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了解情况。设问:小组分享观察结果的记录情况?总结板书“二、鱼的基本特征”“外形:流线形”“运动:用鳍游泳”“呼吸:用鳃呼吸” 观察鲫鱼,触摸甚至抓住鲫鱼,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分享观察结果的记录。 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了解鲫鱼的外形特征。实践观察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方法性的特点。
认知结构 展示鲫鱼的模式图任务指导:对照此图,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头部、躯干部、尾部、口、鳃盖、侧线、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 观察鲫鱼,对照鲫鱼模式图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 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为之后观察活动中的科学表述储备知识。
活动二:探究鱼的运动器官 设问:1、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探究各个鱼鳍的功能? 学生回答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思考 展示课前学生微实验1:绑住背鳍鲫鱼的运动情况。设问: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是什么?展示课前学生微实验2:绑住尾鳍鲫鱼的运动情况。设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是什么?总结板书“运动:用鳍游泳并维持身体平衡” 认真观察鲫鱼的运动,交流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通过观察鲫鱼的运动和呼吸,基本了解鲫鱼的运动有尾部和鳍的摆动。通过捆绑实验直观上了解鱼鳍的功能。
活动三:探究鱼的呼吸器官 设问:1、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2、呼吸时,呼吸运动是怎样?3、呼吸时,水流方向怎样,怎样验证? 学生回答 问题导向探究法
实验探究 微实验3:滴食用色素观水流方向和口和鳃盖的张合情况。 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有效的了解鱼呼吸时的水流方向及口和鳃盖的运动。
观察思考 设问: 1、鳃是什么颜色?鳃丝形态和数目?从口流入的水和经鳃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归纳总结:鳃丝、根毛、肺泡、小肠绒毛都有共同的结构特点。 1、观看鳃图片2、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小而多,能增加吸收面积。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了解鱼鳃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实验探究 设问:溶解在水中的气体能否实验验证呢?指导微实验4:将鲫鱼放入BTB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化。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观察现象,预设结论。 通过实验,从现象上直观说明鱼的呼吸吸收了水中的氧,释放了二氧化碳。
观察思考 展示“鱼鳃气体交换”微课视频。总结:鱼鳃经过气体交换,血液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水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水流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叫逆流交换系统。板书总结“呼吸:终身用鳃呼吸” 观察思考。 了解逆流交换系统的高效性,体会鱼类与水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辨析提高 设问:鳔是鱼的呼吸器官吗?为什么?展示:解剖法了解鱼鳔的功能 思考回答 通过辨析,对比了解鳃与鳔功能的不同。
过渡 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适应水环境的特征是哪些?
知识归纳 归纳总结鱼的结构特征适合水中生活的基本特征2、提问:是否“鱼形”都是鱼类? 为什么有些不是鱼,也是“鱼形”? 回顾知识,回答问题。了解区分生物分类依据不仅仅以外部形态。了解趋同适应现象。 对鱼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回顾本节重点知识。理解鱼类适应水环境,同时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还有趋同适应现象。
结合校园资源拓展 案例介绍:金鱼的人工选择历程与自然选择有相似的作用。板书“二、自然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了解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现象 生物进化原理渗透
过渡 你知道鱼类有哪些用途吗?我们如何保护它们?
情境应用拓展提升 1、PPT情境及图片展示鱼类与人类的关系。2、引导回答水环境污染将影响到鱼类的生存。3、倡导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和水环境。板书“三、鱼类利用及保护”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现实情境展示,让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板书设计 《脊椎动物-----鱼类》一、鱼类的基本特征外形:流线形运动:用鳍游泳并维持身体平衡呼吸:终身以鳃呼吸自然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三、鱼类的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