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免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 理解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2.情: 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精神。3.能: 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2.特异性免疫与非体异性免疫的区别教学难点:认同人类是可以征服传染病的,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教学方法:1.学法:合作、探究2.教法:激励、引导教学准备: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的一般措施),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2.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10分钟左右)1.出示自学提纲:1).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3.教师检查学情,不指导、不提问、不干扰。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2.师生互探。对自学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3.教师小结本节课知识点。1).皮肤和粘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2).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4.让学生进上步熟记本节课的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免疫》 2、检查完成情况 板书提纲:免 疫人体三道防线 两种免疫第几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特点第一道 皮肤、粘膜 阻挡、杀灭、清扫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作用大多病原体第二道 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第三道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作用特定病原体教学后记(反思):第 2页共 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