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1.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1.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2、知道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分析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对非生物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识别、描述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点。
2、感悟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对非生物环境适应具普遍性和相对性。
难点:形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具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点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的类群”中学习的一些核心问题。记录比较,引出课题 列举“生物的类群”中学习的核心问题,并比较。预设:*科学完整表达*不理解题意*表达不科学或欠完整*--- 回顾相关已学知识,引出课题。通过交流,使学生意识到,新课与旧知识的关联性。
一、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具普遍性生物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一些特殊的适应)生物对环境适应普遍性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体现在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 问题1:生物是否都能适应其环境?(提示:可回顾旧知识或参考P73页的资料)记录,整理学生的发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适时评价强调①生物的特征②生物的环境③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的环境间适应关系进一步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普遍存在 思考,判断,表达观点,说明理由。预设*能,例如---(证据能支持观点)*不能,例如---(如:淡水鱼不能在海水中生活)*不确定,因为要看情况而定---*能,因为如果不适应,生物就不能生存*--- 将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等与其环境建立联系。(相适应)在实例的分析中,形成生物对环境适应具普遍性的观点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区别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观察图片并分类、比较归纳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 识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在实例中,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适应性普遍存在的意义。 比较、思考 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普遍存在的意义。
问题2:生物主要有哪些方面体现出适应环境?以北极熊为例进行分析依次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并分类分析。 1、北极环境状况分析2、能够适应该环境的动物,可能有哪些特征?3、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北极熊适应环境的特征。4、阅读北极熊资料,找出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并分析。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体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
二、生物对非生物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问题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如何形成的?以长颈鹿为例进行分析 思考,谈想法 分析生物的适应性产生的原因。渗透生物的进化思想。
雷鸟案例分析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 观察并分析雷鸟的换毛行为。 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问题4:如果北极熊的环境发生变化,北极熊会?强调适应的相对性进化或灭绝?利用视频引导学生分析。 思考,交流。预设:*适应变为不适应*进化*灭绝*--- 感悟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总结 再次点题,并阐明保护生物首先要保护环境。 回顾,感受。 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对于教学,其重要性犹如设计图纸之于建筑。因此在设计之前,从教师的层面,我提醒自己注意以下这几个问题:
①这节课我要教什么?
②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达到怎样的理想状态?
③根据教师的实际经验或假想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如何?
④结合上述因素,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应达到怎样的目标?
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提供什么材料?
⑥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应采用什么方法?
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
⑧每一个环节进行过程中,学生会有哪些反应?不同的反应我分别该如何应对?
教学设计就像网络,越是深入,其中的分支就越多,如何使这些分支有条理
的展开,并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是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心。
经过课堂教学之后,再返观教学设计,当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比较具体、适切,针对性较强,也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待改进之处:重新审视教学目标,虽具体适切,但如能将三维目标有序地整合在一起,更能凸显教学的整体性。
2、对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我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合理的教学预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已有经验等学习心理及整体学习状况等进行分析。此外,要对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反应进行预设,并思考相应的教学对策,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以问题1(生物是否都能适应其环境?)为例列举:
预设①
生:能,例如(有对应实例)
师:有观点,有证据。不仅说明了该生物的主要特征,并点明了环境,同时还将这两者建立了联系。非常完整的回答。
预设②
生:能,如果不适应,则不能生存。
师: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推断了观点,且将适应与生存相联系,有自己的思考,不错。但观点缺乏证据的支撑。
预设③
生:不能,因为要看情况,如果环境变了就不能。
师:能够从多方面看问题,不仅考虑到环境不改变,还考虑到了环境改变可能发生的结果。
预设④
生:不能,因为淡水鱼到海水里不适应。
师:有观点,有证据,但此证据是否能支持观点?
(需引导学生回顾环境的概念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前三个预设的情况。但有一种情况没有预设到:
生:大多数能,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这些生物的实例能够说明(学生考虑到全面要对生物进行全面考察才能确定最终的观点)
待改进:
(1)仅从所列举的一例来看,就显现出我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估计不足,这提醒我,要注意平时的课堂积累,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要给予给多,更全面的关注。
(2)教学预设要进一步深入,如:
*对于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可能有多少比例的学生能够真正解决?多少人还不会?要通过什么手段来帮助他们?
*如果学生出现困难,我有没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方案?
(3)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度,及时捕获学生的思维火花(不管正确或错误),不错过良好的动态生成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教学。例:有学生在回答北极熊适应寒冷环境时认为,血液速度快可能会有助于御寒。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给予关注。
3、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反思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采用的教学方式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的图片、阅读等材料适当,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设想。
待改进:
(1) 引入部分的设计,设计意图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自主归纳学习核心的能力不足。学生往往善于回答教师的给定问题,但对归纳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有障碍。这表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学会“回答问题”。
(2) 仔细考察整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
引入:5分10秒
问题1: 20分12秒
问题2: 10分27秒
问题3:5分
问题4:2分30秒
问题1和2解决的都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总时长加起来达到30分钟,显然超出了设计时的估计,这部分教学拖沓之后,最后的一环节就显得很仓促,这一问题应在下次改进。
(3)对教学而言,3分设计,7分操作,就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本人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在回答问题1,设计时想好,以对学生进行提示(可利用课本73页图片作为依据分析)作为对学生的学习支撑,上课的时候居然忘记了。
4、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反思
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科学性地传授学科基本知识,还应包括通过自己的语言引发师—生间,生—生间宽松的交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等。
纵观教学,我基本能做到以上几点,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总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期待今后能从“赏识性评价”“启发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几个方面入手,能针对学生的阶段特点,给予肯定赏识,让学生感受自我价值,体验成功愉悦,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这样才能更高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问题2生物主要有哪些方面体现出适应环境?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适应具普遍性
问题1生物是否都能适应环境?
引入
问题3生物对环境
的适应性怎样形成?
已有知识与新课建立联系
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意义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适应性普遍存在的意义
生物对环境适应主要体现在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
生物对环境适应具相对性
渗透生物进化思想
问题4北极熊的环境如果发生变化,北极熊会面临什么问题?
生物对环境适应具相对性
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