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章 生态系统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1、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八年级生命学科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联系,也为下一节“生态平衡”的学习作好预设。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了部分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某些昆虫的有毒性、与环境相似的体色等,但并知道这就是生物适应的普遍性。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列举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实例。认识生物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大量实例的观察、分析与比较,能运用已学生命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命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情感。3、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和适应的相对性。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为了突破难点,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某种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课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大量的实例,开展小组竞赛等活动来正确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通过看图说话,理解生物适应的相对性。二、指导思想: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我教学的策略是: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本课主要分二个模块完成。在第一模块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竞赛巩固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在第二模块中,通过看图说话、小组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适应的相对性。这样做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参与率和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活动形式蕴含着“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主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特点:1. 学习方式的改变。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设计时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整合。如:在分析资料时,把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 问题情境的设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在教学中形成高潮,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其次,设计问题情境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出示画面:美丽的大海、辽阔的草原无论是草原上的牛羊,还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它们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时刻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欣赏、想象一、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学生思考回答1、保护色 出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图片设问:以上这些动物从外形适应环境条件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共同的地方?从而引出保护色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保护色的概念和特点。2、拟态 出示:竹节虫和尺蠖图片设问:这些是不是保护色?设问:马达加斯加败叶螳螂是保护色还是拟态? 学生观察、比较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巩固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3、警戒色 出示:体色特别鲜艳的毛虫、臭鼬和响尾蛇的图片设问: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能使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有利于避敌和捕食,那么如此鲜艳的体色是否也是对环境的适应?创设情景:误吃毒蝴蝶的小鸟小组讨论:警戒色的动物有什么特征 归纳: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本质 小组竞赛:哪些动物属于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 学生思考、回答小组代表发言学生思考、总结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区分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小结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环境相适应。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出示:一组雷鸟图片看图说话:雷鸟的________ 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为什么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引导学生得出适应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主要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已经形成的适应一般要落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 学生思考学生分组讨论,看图说话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适应具相对性的原因。小结 如今,由于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濒危动物出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面对这些,我们人类已开始觉醒,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嘉定区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区,愿我们每一位嘉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区。四.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