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与非环境环境的关系》教案1、 课题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2、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3、知道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2) 过程与方法:描述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2、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4、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引入 出示图片 “热带雨林”及“沙漠地区”,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假设你想在置身于这两个环境中,你会看到些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段话如何理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回答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沙漠地区——物种稀少环境、水分翻译环境、温度 引入新课初步知道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有关。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 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那么对于某一种生物来说,影响其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就是说,可以将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分为“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 水、阳光、温度……食物、天敌…… 知道环境分为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2、生物从哪些方面适应环境 生物的生存受到环境的影响,那是不是恶劣的环境中就没有生物能生存了呢?阅读“你知道吗?”,说说骆驼为何能成为沙漠之舟?骆驼的这些特点正是体现了“适者生存”的道理。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适应有普遍性。以下面的图片为例,说说生物会从哪些方面去适应环境?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对环境都具备了不同的适应方式。 不是,有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生物。特殊的体液系统;“环保”的消化系统与泌尿系统;脂肪即大量的固体水;24小时自动控温;强大的嗅觉……思考、讨论并回答(长颈鹿、仙人掌、企鹅、猪笼草、海豚) 知道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对环境都具备了不同的适应方式。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3、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1)、保护色找一找图中有几只麻雀?在这张图中,容易数清楚有几种麻雀吗?为什么?一些动物的体色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出示图片。动物的体色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对其有何益处?动物的体色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叫做保护色。(2)拟态出示竹节虫、尺蠖、枯叶蝶的图片,这些动物的特点与刚才的保护色有何区别?动物在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等方面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叫做拟态。(3)警戒色比较“低调的蛙”和“高调的蛙”,介绍红腹蟾蜍,出示图片与视频。这些体色如此鲜艳的动物有何共同特点?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 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答案不容易,它们的体色与环境很接近。有利于避敌和捕食。不仅体色与环境相近,外形也很相近。有毒或恶臭 知道生物的保护色的特点及其意义。知道生物的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知道生物的警戒色的特点及其意义。4、拓展 植物有拟态吗?介绍生石花、眼睛草、角蜂眉兰。植物的拟态有什么作用?阅读信息库”模块“爱打扮的雷鸟”,说说你的体会。 思考与讨论回答,与动物的保护色功能相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及相对性。作业与评价 总结 完成作业练习册:P13一、(一)1,2,3(二)1,2,3,4,5,10;二、1 巩固知识5、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