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依据上述对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学生熟练区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学生能对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进行恰当的分类与判断。学生能理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学生能理解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并能领会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生态系统成分与关系的知识,准确判断生态系统。借助对森林等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帮助学生认识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感悟保护自然、人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对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进行恰当的分类与判断。。学生能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功能的知识,准确判断生态系统。难点:学生能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分析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看图练习、反馈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四、教学准备教学媒体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一、引言(3’) 教师请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的录像,而后挑战学生思维:假如有一瓶指甲油、一片发霉面包、一束百合花和一个生态鱼缸,请同学猜猜它们中哪一个可能是一个生态系统 究竟怎样才是一个生态系统 其中必须含有哪些成分 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以此导出课题。二、生态系统的成分(板书)(14’)1、教师提供池塘、草原两种生态系统图,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环境中,除生物外,具有哪些共同的组成成分?借此引出非生物成分概念。(3’)2、而后询问同学:“虽然每种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都各具特点,但倘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都少不了什么?”借此引出生物成分概念,并请学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找出其中的各类生物,同时请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要求学生找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7’)3、教师初步小结生态系统的一般构成成分,并请学生通过“练一练”找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板书)。(4’)二、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板书)(24’)(一)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1、教师出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以食物为纽带,构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捕食关系。例如:左图中存在着以“植物→蚱蜢→青蛙→蛇”(板书)为捕食程序的食物链。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哪些食物链呢?2、而后教师要求学生在整理了相关6条食物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观察它们,并依据以下填空完成对生产者、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关系的分析。三、生态系统功能(板书)(20’)(一)能量流动(板书)1、教师给出数据统计表:在10公顷草原上,年产每公顷1000千克青草,草原上还生活着100只兔子(平均每只1千克),10条蛇(平均每条1千克),以下是所列每只兔子、每条蛇和每只鹰的质量和体内贮存的总能量,讨论:1)说出该草原上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2)比较每种生物体内具有的总能量,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4’)2、请学生在整理食物链的基础上,请学生找出其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请学生思考:1)随着食物链的流动,每个环节上的不同生物通过捕食获取 供生命活动所需的_______。2)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青草的总能量____(小于/大于)兔子总能量____(小于/大于)蛇总能量, 说明在食物链中,能够提供给下一个环节生物的能量_______ (增加/递减)了。 3)能量______(能/不能)随着食物链反向流回。 借助填空讨论引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6’)(三)物质循环(板书)1、教师出示碳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叙述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以碳为例,_________中的二氧化碳通过______者的________作用,被转化为有机物贮存在________者体内;________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于是,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碳化合物通过食物链进入______者体内,消费者和生产者又通过_______作用,将体内有机物分解,并释放________至大气中,______者分解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时,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_________至大气中,从而确保碳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被循环利用。(6’)(四)信息传递(板书)教师出示三张显示生物间信息传递关系的图片,包括鸟鸣、动物用尿标记领地、蜜蜂跳舞,请学生分析这类信息属于哪一类: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3)行为信息。四、总结:知识应用(2’)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引言中提到的四类结构是否属于生态系统,它们缺少了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或功能?。作业:1、练习册p44一1、2,二、5,三、12(基础练习)2、为什么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呢 (拓展) 学生观看录像,对生态系统有初步印象,而后尽情猜想,阐述各自观点。1、学生分组讨论2种生态系统中的共同组成部分:水、阳光、氧气、二氧化碳、土壤等。2、学生找出树和草、鹿和豹、微生物等各类生物成分,并分别找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3、学生分组找出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学生借助以下递进式的填空,分组讨论存在的食物链关系:植物→蚱蜢→( )→蛇;植物→蚱蜢→青蛙→( );植物→蚱蜢→( )→( );植物→( )→( )→( );植物→( )→( )。2、学生借助以下填空完成对对生产者、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关系的分析:1)在食物链中,植物为_________, 蚱蜢、青蛙、蛇是各级_________。2) ________是所有食物链的起点;在食物链中不包括_____________。3)在各食物链中,植物为_______、 ________、____提供食物。4)蚱蜢以_______为食物,它又是____、_______、______的食物。5)青蛙以_______为食物,它又是______、______的食物。6)所有食物链相互交叉,一种动物可能进食不同的食物,并可能成为多种生物的进食对象,从而形成复杂的 ________关系。1、学生寻找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过观察比较各类生物体内贮存的总能量,并能很快发现能量流动在肉食动物、植食动物和植物之间的流动关系,总结出以下规律:随着食物链流动,能量被各个层次的生物所利用,但提供给下一环节生物的能量往往递减了,且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板书)2、学生分组讨论看图说话。3、学生倾听碳的物质循环过程,理解物质在自然界存在不断循环的特点。学生据图分析和讨论。学生讨论指甲油不能成为生态系统的原因。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认识到指甲油并非生态系统,原因在于它缺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特征,也缺乏必要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发霉的面包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缺乏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无法形成完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师利用录像,猜想和问题挑战触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不立即给出答案,使学生产生对整堂课的强烈求知欲。学生最为欠缺的即是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的能力,介绍生态系统成分时,我没有直接告之学生有哪些成分,而是利用两种生态系统比较,请学生自己归纳成分组成,促其养成观察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此外,学生必须学会对各类生物成分加以分类和区别,进而又运用看图填空,帮助学生巩固对三种生物成分角色判断的掌握。食物链与食物网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教学重点,其中尤其学生很难理清食物网中的各种食物链关系,借助递进式的填空,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理解;通过整理后的食物链,暗设铺垫,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物间的食与被食的关系,使学生的分析更为确切。1、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在进行能量流动教学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观察与比较”活动,帮助学生从事物现象中发现能量流动的规律,同时借助一些填空讨论,以点拨学生认识到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系统中每个生命体生命活动的保证。借助图片,以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过程。其次,学生可能无法依据图片完整叙述碳的循环过程,所以运用填空可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 3、最后,针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欠缺的现象,在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请学生结合对几种环境结构的判断,和对几种非生态系统的原因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接着,又通过假想使某个非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活动和自制生态瓶,并说明其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的活动,借助讨论法、动手实验法等,达到活用知识、突破学习难点的目的。教后记:通过细微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相应的了解,但问题是,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分析、理解和应用还是显得学习能力不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