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一册1.2.7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一册1.2.7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教案

资源简介

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的要求
理解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不要求掌握过多的关于肾脏形态结构和生理学名词和概念,体会观察血液-原尿-终尿变化过程中物质发生的变化。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体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第三课时。主要介绍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知识内容专业性强,十分抽象,专有名词多。学习难度很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学情分析
抽象的专业知识一向是学生学习的大难题,学生对于泌尿系统的印象甚至只有影视剧里出现的尿毒症情节或是广告里看到的“肾虚”。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解说,考验着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设计思路
考虑到学生较差的阅读分析能力,设计了引导学习的导学案。从学生已经熟悉的泌尿系统结构图开始,层层推进,发展学生对生物图表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思想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结构特点,结合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数据,推测三个结构的功能。发展学生比较数据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排泄,知道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
2、认识肾结构,能说出主要的结构名称
3、通过分析尿液在形成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认识肾单位基本构造的功能,能简述尿液生成的过程,理解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4、通过认识肾单位的基本构造,提高对生物图表有效信息的分析能力,逐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肾单位的基本构造
2、尿液的形成
3、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PPT,肾脏模型,尿液形成flash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回忆旧知问题:各个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呢? 学生回忆并回答。 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活动一:了解肾脏的结构 阅读P29完成导学案(2、肾的结构功能单位——肾单位)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并完成导学案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对书本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出肾的结构。
活动二:尿液的形成1、尿生成的第一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尿生成的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一、问题引入:肾脏如何形成尿液?二、看表格,在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过程中,结合书上P29的尿形成示意图,尝试总结尿液形成过程。观看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总结:尿生成的第一步——人体的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其他成分两者相似。原尿有150L/天问题:肾小球和肾小囊的哪些结构有利于进行滤过?总结:这就是尿生成的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具体过程如下,原尿经过肾小管时,其中的有用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其他少量的物质。剩余的水、尿素和其他的废弃物形成终尿汇集到集合管最后被排出体外。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问题: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拓展:从图中分析,肾小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利于进行重吸收? 看书第三段,尝试归纳肾小球的滤过过程,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记录在导学案上。从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壁的薄来分析。学生总结从肾小管缠绕有毛细血管来分析 问题引发思考自己看图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活动三:排尿的意义 问题:代谢废物如果没有排出体外,会有怎样的后果?总结排尿的意义:肾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参与到维持身体细胞正常的生理环境,每天排出机体不需要的废物,同时对机体的无机盐、水、酸碱平衡起作用。它与其他器官一起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学生总结 反思尿液的形成,总结排尿的意义和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作用 完成P30的思考和讨论和知识小竞答巩固练习,分析图表,完成导学案。 学生练习 进一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
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泌尿系统在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从课堂内容上看,重点难点比较多,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何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十分关注的。
难点一:肾脏的结构
学生在六年级对肾脏的结构有过初步的了解,但到了八年级已经大多遗忘,所以从复习前知入手,利用ppt展示肾脏的解剖结构和肾脏动脉血管铸型图片,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肾脏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系,从而引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提出问题:“肾单位是如何形成尿液的?”为下一个活动铺垫。
难点二:尿液的形成
1、自己阅读识图: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学生直观体会到血液与尿液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在肾单位的基础上建立的。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教材文字和图片,锻炼了识图能力。在过程中,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教材中寻找信息,并在图中发现了文字里没有提到的内容。
2、分析数据,说明原因(反思):学生完成导学案后,教师出示血浆与原尿的成分数据和血浆、原尿与尿液的成分数据。学生分析数据,并从尿液形成过程的角度来说明。这样学生对刚刚学的内容可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并有更深的理解。
难点三:泌尿系统在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教师先介绍各种代谢废物不能排除体外对人体的危害及患尿毒症的患者的简单情况,学生从实例中感悟到排泄对人体的必要性,体会到泌尿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的重要性。
在课中,明显感到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虽然有时回答的不是那么准确,但是愿意思考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在课后的练习中,也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已掌握大多数的知识点,基本完成教学和学习目标。
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识图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认同排尿的意义
2.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能初步分析图表。
学习重难点:
泌尿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学习方法:
结合已学知识,自己阅读和识图;分析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课前热热身:
1、内环境就是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各个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呼吸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人体泌尿系统组成
在图中的左侧方框内填上泌尿系统组成各结构的名称,
2、肾的结构功能单位——肾单位
(1)每个肾单位由( )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三部分组成。
(2)肾小球是多条毛细血管盘绕而成的血管球,与之相连的血管是_________。
(3)肾小囊的一端包裹着( )___________,另一端连着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最终汇集成_______________。
3、尿液的形成过程:P29
尿液形成第一步 尿液形成第二步
哪些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到了肾小囊中?哪些没有滤过? 哪些物质被肾小管重吸收?哪些没有被重吸收?
(二)课堂探究
1、肾小球有怎样的特点有利于进行滤过?肾小管有哪些特点有利于重吸收?
2、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从人体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之为排泄;食物残渣是以粪便的形式经由消化系统排出体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______。
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则以尿的形式通过____________系统排出
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__________________排出
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排出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物质不属于人体代谢终产物的是 ( )
A、水 B、尿素 C、二氧化碳 D、粪便
(2)人体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  )
  A、膀胱   B、输尿管   C、肾   D、尿道
(3)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
  A、肾小囊   B、肾小管  C、肾小球  D、肾单位
(4)肾单位形成的尿液,排到体外的途径依次是 ( )
① 膀胱 ② 输尿管 ③ 肾脏 ④ 尿道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5)下列关于肾小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B. 肾小球有滤过作用
C. 肾小球由毛细血管互相缠绕而成
D. 肾小球被肾小管缠绕
★(6)出入肾小球的血管 ( )
A、均为动脉 B 、入球为小动脉,出球为小静脉
C、均为静脉 D、入球为小静脉,出球为小动脉
★(7)急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时,其病变部位发生在 ( )
A、肾小球 B、肾小管 C、肾小囊 D、收集管
★(8)肾小球能滤过,但肾小管不能吸收的是 ( )
A、葡萄糖 B、水 C、尿素 D、无机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