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尿的形成1、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血液循环的知识,为学习尿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泌尿系统中肾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资料分析和思考,探究尿液组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讨论,诱思探究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内壁的作用,通过记录某天排尿量体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再结合多媒体动画从而突破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二、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与前面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血液循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即尿的形成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老师点拨为辅,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特别是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和解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肾单位的组成(2)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体生命活动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五、教学设备使用微视频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一.引入 复习泌尿系统和血液如何进出肾提问:血液进出肾后,尿液形成,如何形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动脉和肾静脉 实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二.肾单位 三.尿的形成 展示肾结构图,引出肾单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组成(学生看书)播放肾单位结构微视频2)、小结:肾单位的组成通过血流方向过渡到原尿形成1、展示分析资料血液与原尿的比较:提出问题: 1)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原尿的成分)2)比较血浆与肾小囊液中成分含量的差异,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学生探讨后,加以点拨。2、模拟实验: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小结:尿的形成第一步: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形成原尿过渡:原尿不是尿液,展示记录某天排尿量 及时点拨,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3、展示分析资料原尿和尿液的比较:提出问题:1)你发现尿液中没有什么物质,说明了什么? 2)比较尿液和肾小囊液中成分的差异,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小结:尿的形成第二步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4、展示分析资料血液和尿液的比较:提出问题:思考:比较尿液和进入肾的血液的成分的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5、进而及时展示尿液形成的微视频通过前面的分析,尿是怎么形成的呢?总结尿的形成过程 做识图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小组交流汇报:学生观察,理解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一步步思考肾小囊中物质成分,理解尿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一步步思考肾小管中物质成分的变化,理解尿的形成——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排出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通过观看动画学生描述尿的形成过程得出结论: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对全部的葡糖糖、部分的无机盐和大部分的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形成尿液。排尿主要排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 整体感知后,通过动画又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便于理解,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趁热打铁,让学生的知识连贯系统起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从理性上认识尿的形成过程,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四.课堂练习、小结 1、书30页(思考与讨论)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解疑答惑。 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五.作业布置 出示题目七、教学实践感悟本节课利用视频展示了“肾单位的组成”,“ 尿的形成”,形象生动,使学生对微观结构有了直观感受。利用表格对比,根据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罗辑思维能力。后来组织开展“思考与讨论”中所设置问题“尿液形成过程中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其中演示实验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改进意见:时间上可以在讲解“肾单位的组成”上压缩,后面添加联系实际的一些病例,拓展学生视野。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应留出空间让学生思索,老师不要急于铺路,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