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教案

资源简介

生命科学学科初中教学设计
《观察和解剖鲫鱼》
一、设计思路
“观察和解剖鲫鱼”是上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第四章第二节第一单元“脊椎动物”第一课时的内容,为后面其他脊椎动物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学习要求为“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A级)”。本节课由图片展示脊椎动物的特征引入,以设问“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引出课题。 整节课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作为一条主线,以观察和解剖鲫鱼作为载体,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1、观察鲫鱼的外形
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小动物,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左到右)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此环节是学生理解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为使学生能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提纲:如注意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头部器官:鼻孔、鳃;鳞片和侧线;鳍等。
2、解剖并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
这是学生第一次解剖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安全的使用解剖工具,并以问题的形式点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引发学生逐步地思考和实验。为了引导学生在解剖后更系统的观察,特别设置 “用标签标明鱼的各个内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1、深化理解
设计首尾呼应,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鲫鱼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2、情感教育
鱼类作为人类的朋友,我们也要关爱他们、保护他们。所以在进行解剖实验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要将鱼先处死以减少它们的痛苦,希望学生体会动物为人类作出了很多贡献,今后更加懂得关心、爱护身边的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
知道鲫鱼的外形结构和特点;
知道鲫鱼的内部主要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分析、归纳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从中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关心、爱护小动物;
感悟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
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分析、归纳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四、教学准备
(一)媒体资源
PPT,视频《鱼类的呼吸》、《鱼鳔》。
(二)实验器材
鲫鱼、解剖盘、剪刀、镊子、放大镜、细铁丝、纱布、吸水纸、自制标签、一次性手套。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展示五幅动物的骨骼标本图 问1:分别是什么动物的骨骼标本? 回答:鱼、青蛙、蜥蜴、鸡、人 引出鱼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低等脊椎动物的话题,进而引出课题:观察和解剖鲫鱼——探究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问2: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身体内都有脊柱。
讲解并提问: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种类最多的类群,它生活在哪里? 回答:水中
过渡 问:观察鲫鱼的外部和内部结构特征,应该按照什么顺序?为什么? 回答:由外到内,因为观察内部结构需要解剖,如果由内到外观察会破坏鲫鱼的外部特征 明确观察小动物需遵循由外及内的顺序 。
一、观察鲫鱼的外形 展示鲫鱼外形图,问:鲫鱼的外部结构分别叫什么名称? 回答:口、鼻孔、鳃盖、鱼鳞、侧线、鳍 1.选择适当的工具,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鲫鱼的外形; 2.通过观察,认识并科学地描述鲫鱼的外形结构和特点; 3.分析鲫鱼的外部形态特点与水生生活的关系。 4.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1、观察 实验指导:1、设计实验提纲引导学生全面观察; 2、提示学生选择适当的实验工具观察; 3、提醒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左到右的顺序系统地观察。 学生活动一:选择适当的工具,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鲫鱼的外形观察,思考其与水生生活的关系,并完成实验报告(一)。
交流、分析 (1)外形 问:鲫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身体呈什么颜色?与水生生活有什么关系? 回答: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小运动阻力;身体颜色背深腹浅,无论从水面还是水底看过去,不容易发现——保护色。
(2)鳃——呼吸器官 问:用细铁丝伸进鲫鱼的鼻孔,有什么发现? 追问:鲫鱼靠什么呼吸? 播放视频《鲫鱼的呼吸》 问:用镊子掀开鲫鱼的鳃盖,有什么发现? 问:鳃丝的结构与水生生活有什么关系? 回答:鲫鱼的鼻孔是不通的; 猜测:鳃 仔细观看视频,确定鳃是鲫鱼的呼吸器官。 回答:发现鲫鱼的鳃呈红色的丝状。 思考、回答:可以增大与水的接触面,获得更多氧气。
(3)感觉器官——侧线 问:用放大镜观察鲫鱼的侧线有什么特点? 讲解:鱼在水中需要捕食和躲避敌害,侧线能把水流遇到障碍物引起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及时传至鱼脑产生感觉,从而使鱼顺利捕食或躲避敌害。 回答:由一个个小孔组成。 学生听讲
(4)鳍——运动器官 问:根据鳍在鱼身体的不同部位,我们可以将鳍分为几种鳍?分别有几个? 讲解:鱼鳍数目为奇数的叫奇鳍;鱼鳍数目为偶数的叫偶鳍; 问:鲫鱼有几种奇鳍?几种偶鳍? 回答:背鳍(1)、尾鳍(1)、胸鳍(2)、腹鳍(2)、臀鳍(1) 回答:奇鳍:背鳍、尾鳍、臀鳍;偶鳍:胸鳍、腹鳍。
二、解剖并观察鲫鱼的内部器官 1、实验 1、演示解剖鲫鱼的过程。 2、实验指导:(1)提醒学生解剖过程正确、安全的操作;(2)提醒学生在解剖鲫鱼之前将它处死;(3)提醒学生在解剖过程中将剪刀头上挑,以免伤及内脏;(4)按顺序观察,生殖系统往往遮盖了消化系统,所以提醒学生最好先观察生殖系统。 学生活动二:剪去鲫鱼一侧的体壁和鳃盖,露出鲫鱼的内脏和鳃; 按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鲫鱼的内部器官:鳃、心脏、鳔、肾、肝胰脏、消化管、生殖腺。并用标签标注鲫鱼的各个内脏器官。 1. 学会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 2. 观察、认识鲫鱼的内部器官的分布,分析、理解其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内部形态特征。从中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3. 懂得关心、爱护小动物。
2、展示、交流 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解剖和观察结果。 教师点评。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解剖结果。并依次介绍鲫鱼的主要内部器官及功能。
3、思考 提问:根据你对基于内部结构的观察,思考鲫鱼的内部器官中有哪些是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 回答:鱼鳔,可以控制鱼身体的比重,调节在水中的沉浮。
三、归纳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 1.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鲫鱼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水生生活的关系身体呈流线型体色背深腹浅体表有粘液 鱼 鳍鱼 鳃鱼 鳔
2、在学生总结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基础上,说明这些方法对于解剖其他小型脊椎动物也同样适用。 总 结: 1、认识了鲫鱼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按照左表格提示进行总结。 2、学会了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 (1)观察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左到右、由表及里; (2)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工具 a观察工具 例如:观察侧线等细微结构可以用放大镜; b解剖工具 例如:使用解剖剪,注意剪刀头向上挑起。 1、归纳鲫鱼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2、归纳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方法。
作业 1. 练习册 P34实验报告; 2. 课后实验活动:当家中买菜时有活鱼或家禽等小动物时,运用今天所学的观察方法和解剖技能,实施观察和解剖,深入认识身边的小动物。 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