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目标1、根据蝗虫、家蚕的生活史,了解常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2、通过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和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特点,培养学生找出不同事物相似点和不同点的比较能力。3、通过“蝗虫防治”的问题,培养学生将概念应用于问题情景的抽象思维能力。4、认识动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危害,养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重、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区别。二、教学方法:1、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2、教法指导: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启发引导 ,合作探究。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人的发育起点是什么?受精过程在什么部位完成?学生回答讨论“有没有哪些生物跟人的生殖发育非常相似?”(二)新课探究:1、出示蝗虫、蟋蟀、豆娘、椿象等的照片,指出昆虫有一个巨大的家族,他们的生殖、发育方式多种多样。2、出示家蚕的图片并让饲养过家蚕的同学介绍养蚕的过程。播放家蚕的生长和发育视频、重点观察家蚕的发育史部分,并回答问题。(1)家蚕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哪几个时期?(2)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相比,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大吗?有哪些区别?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得出变态发育的概念。3、学生观看蝗虫生殖和发育的录像,出示问题:(1)蝗虫的幼虫和成虫有哪些差异?(2)蝗虫的生长和发育经过了哪几个时期?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蝗虫生活史标本、录像讨论展示这两个问题。4、出示问题“你还学了哪些知识?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在发言中逐渐建立起来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变态 → 类似蝗虫的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特点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学习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通过形象、直观的录像材料、标本使学生获得观察的经验,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促使学生形成知识。但这还不够,我又出示“你还学了哪些知识?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外部环境(其他学生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互动,形成的知识更加完善、准确。5、教师出示蝗虫和家蚕的比较图,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理解完全变态的昆虫的发育过程主要有“蛹”的发育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之间有很大差异。设计意图: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思维方法属于抽象思维方法。在这里,学生通过比较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学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对比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6、学生观看《蝗虫的危害》的录像、蝗灾的历史资料。思考讨论:蝗虫防治工作中经常提到“不起飞、不成灾”,防治的重点是三龄前的幼虫,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想一想这种说法的道理。设计意图:应用概念也是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能不能将概念应用于问题情景中,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设置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认识到,有害动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动物学的科学知识正确应用到实践中,产生的巨大的作用,因此,这个环节的的设计,正是充分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STS”教育的理念。7、教师给学生推荐〈灭蝗专页〉是考虑了学生对蝗虫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希望学生能关注蝗虫这一问题的社会性。8、出示蚕丝织品的照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五、达标测评六、板书设计19.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昆虫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形态、生理、习性等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称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受精卵——若虫——成虫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公开教学,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风采。在评课议课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有不足之处。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一、教案的设置:教学过程有些繁琐,可以修改为三个流程:(一)回顾旧识,引入新课;(二)新课探究:1、出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展示昆虫的多样性;2、出示家蚕的图片,问题,利用视频媒介让学生观看、思考、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变态发育”的生物学概念;3、出示蝗虫的图片,问题,利用视频媒介让学生观看、思考、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蝗虫与蚕发育的异同点。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区别联系。4、总结出昆虫生殖发育的特点。(三)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四)课堂总结二、教学过程中的声音应更响亮些,今后要在语质上提升自己。三、生物学概念不但要讲,更要深入,特别是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于联系上要更深入。四、板书上要工整,今后在板书多下功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