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3.1真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3.1真菌教案

资源简介

《真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真菌这部分内容是初中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努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用教材内容穿针引线,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辅以实验、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获取感性认识,解惑释疑,突破知识的难点,提高对微观生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描述、归纳、表述能力,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思维训练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生活,知识和应用中,体会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第二册《生命科学》第4章《生物的类群》第3节《微生物》的庞大的微生物家族——真菌。在《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为B级水平(其中培养、观察青霉和酵母菌为A级水平)。教材主要介绍了真菌中的三类: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与生殖方式,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文字多,文字部分偏重重于概念和原理,生命科学术语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在本节课中关于腐生的概念做了弱化处理,腐生会在后面的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中做详细的比较讨论学习。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植物与动物类群的学习中,学生已进行了生物的营养方式的学习,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真菌中的部分种类都有过接触与了解,借此,师生对话可以顺利展开。八年级的学生已在《科学》学习中已具备初步科学探究素养,如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归纳等,预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再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学生对于部分微观世界的真菌的生殖方式、形态结构没有过直观体验,这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着力通过教学中与生活相联系,以抽丝剥茧地引发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图片、视频等观察,思考,讨论等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实验、图片、视频等为载体,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工具,使用恰当方法仔细观察微观生物,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入深入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真菌中的某些生物或多或少存在着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描述生活中对于真菌的认识,切入课题。然后以实验等活动进行,以学生为本,通过观察与思考,依次了解真菌中主要三个类群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与人类关系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并引导学生互动,用科学、明确、简洁的语言,完善对真菌的描述及归纳总结的语句;借此活动过程同时,也在了解真菌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体验真菌的多样性,并能对真菌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进行思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2)掌握真菌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能选用合适的方法来观察微观生物,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其形态结构。
(2)学会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比较不同菌类的异同,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真菌种类、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2)从真菌的多样性,来感悟、比较,从而能全面的认识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生殖方式。
(2)霉菌的形态特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3)大型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
(1)用观察微生物的方法认识他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其形态结构。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比较不同菌类的异同,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简易实验。
3、孢子印的制作。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说明
导入: 图片展示: 蘑菇、香菇、金针菇、木耳 请学生观察,图片上的这些,你都了解吗? 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呢?那它们属于哪种生物? 什么叫微生物? 那为什么把他们称为是微生物呢?引导学生,这类生物称为微生物且为真菌,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真菌。 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答:了解,它们是蘑菇可以吃。 答:都不是,它们都是微生物。 答:形态微小的生物。 学生思考。 初步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真菌的了解程度,同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真菌就在我们身边。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为后续学习内容埋下伏笔。
新课:真菌 (一)酵母菌 1、形态结构 2、营养方式 3、呼吸方式 4、生殖方式 图片:做面包、馒头时,我们要用到什么才能使它们变得松软可口? 过渡:那为什么会变得松软,我就需要先了解酵母菌的结构。 图片:酵母菌结构 问:酵母菌有哪些结构? 思考:酵母菌与植物细胞的差异? 思考: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营养方式与植物有什么不同? 追问:酵母菌怎样分解有机物,即它的呼吸方式? 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 说明实验操作。 问:比较实验前后的有什么变化? 问:气球为什么会变大? 问:哪里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1)葡萄糖——→水+二氧化碳+能量(有氧条件下) (2)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无氧条件下、称为发酵) 思考:什么是发酵? 思考:你知道哪些跟发酵有关的实例? 出示跟发酵相关的图片。 提问:酒酿时要给它裹一层被子,这是为什么? 提问:制作的馒头面包为什么里面有小孔呢? 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的推测,热胀冷缩:二氧化碳遇热气体膨胀。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图片展示,比较两种生殖方式。 (1)出芽生殖(动画) (2)孢子生殖 思考:酵母菌这样的呼吸方式和生殖方式对其自身有什么意义? 答:加入微生物、酵母菌...... 学生观察回答。 答: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结构。 答:没有叶绿体(叶绿素)。 答:植物为自养,酵母菌为异养。 答:气球逐渐变大,试管中有气泡。 答:有气体。 答:试管中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 答:像酵母菌这样,微生物在无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方式叫做发酵。 答:啤酒、馒头面包、酒酿等。 答:制造无氧条件。 答: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而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 学生观察,区分、并且了解在恶劣环境中进行孢子生殖。 答:生存能力强,易存活,有氧没氧都能生存。 联系生活实际,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通过图片把微观世界呈现给学生,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会与学过的知识做比较。 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体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多样性。 学会归纳概念。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体会酵母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学会思考呼吸、生殖方式对其自身的意义。
(二)霉菌 1、形态结构 2、营养方式 3、生殖方式 视频:橘皮的青霉生长过程。 图片:发霉的橘皮、面包。 问:上面是什么? 师:橘皮上是青霉,面包上是曲霉。 问:青霉与曲霉在颜色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肉眼可见的是菌斑,要知道它们的形态结构需要借助放大镜,甚至显微镜。 展示显微镜下的青霉图。 展示青霉与曲霉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 提示:观察的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问:整体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名称? 思考:青霉与曲霉在形态上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多细胞,菌体由菌丝构成,菌丝有两种: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 不同:青霉带有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曲霉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放射状。 思考:它们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追问:这样的结构决定了它的营养方式应该是什么?靠什么吸收营养? 引导学生它属于异养中的腐生并与寄生对比。 腐生:从动植物的遗体上获取营养的一种生活方式。 追问:它的生殖方式又是怎样的? 图片展示孢子生殖过程。 师:像面包、橘皮发霉的现象很常见。 提问: 1、什么是发霉? 2、什么样的物品容易发霉? 3、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符合生殖条件的,条件越好,越容易发霉。 思考:发霉的物质,将其表面的霉菌没冲洗干净,是否可以使用,为什么? 学生观察。 答:霉菌。 答:青霉:青绿色;曲霉:黑、褐、黄、绿等。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下的霉菌的形态。 答:2、3部分;孢子、直立菌丝、营养菌丝。 答:青霉与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 答: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但是没有叶绿体。 答:异养,营养菌丝。 答:孢子生殖。 答: 1、肉眼(宏观)有菌斑,微观有大量的孢子产生。 2、营养物质。 3、温暖、潮湿,营养丰富。 答:不可以,菌丝深入进去。 初步学习微生物的简易培养方法,同时体验到微生物无处不在。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会观察微观生物的方法,运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其形态结构。 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形态结构推断其营养方式。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生物现象的深入思考能力。
(三)大型真菌 图片:蘑菇、灵芝等大型真菌 问:蘑菇、灵芝等体形比较大,为什么也把它们归在微生物一类,且说它们属于真菌? 学生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大型真菌: 1、组成结构 2、营养方式 3、生殖方式 展示制作的孢子印,并简述制作方法。 展示常见大真菌: 竹荪——真菌皇后 仙草——灵芝 冬虫夏草 猴头——著名山珍 答: 1、多细胞,菌体也是由菌丝组成的。 2、异养腐生。 3、孢子生殖。 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孢子印的观察中加深对孢子生殖的理解。 了解多种大型真菌,及其生物学价值。
扩展: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根据真菌的特点如何比较全面看待真菌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有益、有害两方面讨论。 学以致用: 检查一下自己家庭储粮、放衣物的情况,你能用什么方法防止霉菌的生长? 低温:冰箱、井、地窖 脱水:真空、氮气、风干 根据真菌的特征,初步尝试推断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答:冰箱、干燥剂、地窖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让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去探究生命科学的知识。从真菌的多样性,感悟比较全面看待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 从课堂回归生活,知识的延伸,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真菌
酵母菌 霉菌 大型真菌
结构 细胞 细胞核、无叶绿体
形态 单细胞 多细胞、菌丝、孢子
营养方式 异养(腐生)
生殖方式 出芽、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
九、教学反思
从已经实践效果看,设定的教学目标适合绝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采取多媒体教学,并运用视频、动画、图片、课件、黑板、实验等多种教学工具,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设想。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目标比较具体适切,针对性较强,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2、从学生的生活体验着手引导,感知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学以致用。
3、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如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呼吸作用,通过观察、感官体验、比较,真切体会呼吸反应过程,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科学描述,比较归纳等科学素养。同时在演示实验中,闻气味时注意科学性。
4、在教学中,教师避免了通过简单的讲授让学生获得新知,而是结合教材载体,层层设疑,引起一系列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在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归纳出真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思考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效思考带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5、在教学过程中图片、视频等学习载体针对性强,均有较高的有效性,不可替代性。
6、对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产生问题应该值得教师关注,首先肯定学生的思考,一般更多的引导学生从寻求答案的途径去发挥学生在课堂后的讨论、探索,呵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科学兴趣。
总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拨,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又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好好学习。
(
- 8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