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一、设计思路“生物与环境”是教材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开篇节,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环境可分为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本课时是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对非生物环境适应的普遍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基于学生在第四章中已经学习了“鱼类”的相关知识,因此通过对鱼类的形态结构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知识回顾,以及观看北极熊在天寒地冻中生存的一段视频,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上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随后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中给的六种生物的图片以及教师给出的身边的生物图片信息,讨论、分析它们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进而利用具体生物的图片、视频信息,认识、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体会生物适应方式的多样与奇妙,进一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是绝对的,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本的适应可能变成不适应,让学生懂得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逐步树立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物特征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会区分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进一步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懂得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懂得关注生物生存的环境、保护环境、关爱生命。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难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引入 环境影响生物 出示:鱼儿生活图片 提问:鱼儿生活需要哪些条件?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环境分为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两大类。 出示:沙漠和热带雨林中的图片 思考:导致物种数量巨大差异的因素是? 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水、阳光和温度等。非生物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与分布。 观察、思考、回答 (水、阳光、空气、温度、泥沙、水草、微生物等) 观察、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认识非生物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与分布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1、思考:鱼儿的生活环境是?它们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 2、播放:一段北极熊视频 思考:(1)北极熊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它在结构功能或行为上如何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 3、出示:A(大耳狐)和B(北极狐)图片,猜一猜,哪只狐狸生活在草原,哪只生活在北极?为什么? 分析得出: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受到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对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4、你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提示:一组图片 (1)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何关系? (3)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 5、出示:长颈鹿进化过程图片 提问:这种适应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然选择推动了生物的进化,使生物不断地发展演变并在多变的环境中表现出奇妙的适应性。 6、眼力大比拼:出示一组动物图片 保护色:一些动物的体色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 保护色的作用:避敌捕食 7、出示:枯叶蝶、竹节虫图片 拟态:一些动物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等方面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 播放视频:毒鲉的诱捕 作用:避敌捕食 8、出示:金环蛇、箭毒蛙、黄蜂图片 警戒色: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 出示:毒蘑菇图片 (特别提醒:并不是颜色不鲜艳的蘑菇就一定没有毒,不要随便采食野生蘑菇。) 提问:警戒色在生活有运用吗? 指出:这些警戒色提醒我们注意警告标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安全 9、如何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出示:马达加斯加败叶螳螂、 珊瑚蛇、假珊瑚蛇、生石花的图片 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 (鳃呼吸、鳍游泳、流线型体型、测线等等) 观看视频,尽量利用视频资料回答问题。 (皮肤黑色,毛无色中空,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四肢比例大、有毛发和吸垫,冬眠习性等等)。 观察、思考、回答 (从耳朵大小,皮毛的比较得出正确结论) 小组活动: 讨论、分析、举例 师生交流 分析得出:每种生物都生活在它所适应的非生物环境中,这种适应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观察、思考、回答 理解: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变化而生存下来,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找一找其中的动物? 思考:它们如何与环境相适应?这样的适应对生物有何意义? 思考、回答: 枯叶蝶、竹节虫的适应行为属于保护色吗?为什么? 观看 回答 观察 思考 (警戒色是为了警告其他生物,让捕食者容易识别,使被捕食者不致遭到估计) 识别一些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警告标识,从生活中警戒色的运用中体会警戒色的作用。 思考、回答 判断 回顾已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具有普遍性 初步认识生物适应性产生的原因,初步树立生物进化的思想 通过学习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感受生物适应方式的多样与奇妙。 树立安全保护意识,懂得珍惜生命。 会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的相对性 1、出示: “爱打扮的雷鸟” 图片 问题:“爱打扮的雷鸟”随着季节不同,会更换不同的羽毛色彩,这一现象说明什么?但某年冬天,雷鸟如常换毛,但降雪却延迟,雷鸟的遭遇呢?这又说明什么? 2、视频:中华鲟 思考:中华鲟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适应相对性产生的原因:环境条件多变,而遗传物质相对稳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原来的适应会变成不适应。保护生物,就应该保护其生存的环境。 阅读信息库:爱“打扮”的雷鸟 思考、回答 (生物适应环境,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观看 思考、回答 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懂得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意识到保护生物,就应该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有何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 提升对知识的认识程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