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群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为《生命科学》第五章“生态系统”中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第三课时,是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知识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为B级,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节课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三个内容。有效的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是本课时的难点。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具备一定的数学读图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出J型曲线。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认识J型曲线产生的条件,本课旨在通过图表分析、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种群的概念。2、通过讨论分析J型、S型曲线,能用数学图表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并能分析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高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例分析和举例,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价值。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种群的概念。2、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四、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法。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问题引入 1.对于某水体中的带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怎样控制害虫数量,以防止虫灾发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学习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种群的概念。一、种群的概念 请翻看教材77页,找到种群的概念,并划出。我们就把“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问题: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种群? 同一区域,同种,总和。问题:如何判断同种?实例分析:判断并说明以下描述是种群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3.我们校园内所有的树。4.两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学生讨论分析,知道种群的概念。并及时将书上的知识点划好。介绍概念。复习物种概念。。 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种群的概念。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注射器引入:针头的细菌形成菌落。 J型曲线 1.理论推导: 介绍细菌20分钟分裂一次。 引导学生绘制曲线图 2.实验验证:介绍实验室大草履虫培养数据。3.实例验证:美国某岛环颈雉数量变化4.实例分析出现的条件,特点与两种情况。(澳大利亚的兔子) 质疑:高斯实验结果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S型曲线1.产生原因;现实环境的阻力 2.曲线特点问题:观察S型曲线有什么特点?交流:增速不同:小于K/2值,增速加快, 等于K/2值,增速最快 大于K/2值,增速减慢有K值,表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实例分析:洪泽湖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化补充:种群数量变动的情形 增长 降低 波动 灭亡 直观感受种群推测数量变化绘制曲线认识实验室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认识现实中的J型曲线学生讨论S型曲线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实例观察,回答学生讨论并交流。 直观感受种群,认识种群数量处于变化之中。学会运用数学图表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人口数量变化,使学生关注我国人口。三 应用 反馈:1.对于某水体中的带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怎样控制害虫数量,以防止虫灾发生 讨论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