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1.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1.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五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第1课时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教材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开篇节,主要讲述了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非生物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从而体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的理论基础,同时本节课又包含了许多德育渗透的契机。
我校《生命科学》课程是开设在八年级,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知识方面,已了解生物的主要类群和基本特征,知道部分生物的生存环境,但往往会脱离环境而孤立地感知生物,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也较宽泛而模糊,这和认识生态系统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跨度。
本节课以问题质疑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领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关系的同时,有效开展生命教育。通过课前种植植物,观察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吊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以分析植物的种植过程作为切入口,使学生对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其中的非生物环境有较深的理解;通过观看和分析一段视频,帮助学生体会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借助石竹的种植,进一步验证生物要生活在它所适应的非生物环境中;然后从另一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即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大量图片和实例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加深学生对适应具有普遍性的印象,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借助长颈鹿的例子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借助雷鸟的例子,感受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最后,由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石竹的种植,了解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体会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
2、通过解读生物学图片和实例,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区分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对一定量的实例的感受、分析、讨论,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意义。
(二)教学难点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三者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课前种植好的石竹,含羞草和猪笼草各一盆,多媒体课件,学习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展示班级里石竹的生长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石竹生长的因素有哪些,体会环境是一定范围内的一切存在。 引导学生对环境因素进行分类,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学生回顾植物的种植过程或参照学习单上的种植说明书,思考影响因素,并尝试分类。 生命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通过课前种植植物,使学生感受新生命的成长,激起学生观察并思考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一、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播放非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视频,引导学生分辨各案例中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分析非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哪些方面。 请学生找一找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哪些属于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学习单上的相应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非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方方面面。 用身边的事物进一步验证每种生物都要生活在它所适应的非生物环境中。
二、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 1、适应具有普遍性 2、适应具有相对性 展示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四章所学知识,描述各种动物是如何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的。 展示猪笼草和含羞草,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启发学生列举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大量实例,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展示图片,请学生数一数图片中有几只麻雀,听到学生的不同答案,提问:为什么数不清楚? 变换图片背景颜色,将两张不同背景的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保护色的概念。 展示麻雀和狮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保护色的作用。 提问:人类对保护色有哪些应用? 展示臭鼬和黄金箭毒蛙的图片,提问:这两种动物的体色有何特点?还能否起到保护的作用? 提问:寻找生活中的“警戒色”。 展示枯叶蝶的图片,请学生描述枯叶蝶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拟态的概念。 展示枯叶蝶和兰花螳螂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拟态的作用。 提问:寻找生活中的“拟态”。 请学生将白板上的图片进行归类,利用图片分析三者的区别。 设置课堂活动,哪个成语最能体现保护色、警戒色或拟态的概念。 故事性描述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长颈鹿对环境的适应是如何形成的?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展示一组雷鸟的图片,提问:雷鸟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 将图片背景互换,提问:雷鸟是更安全还是更危险?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会不会发生? 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介绍大熊猫和桦尺蛾的例子,展示干旱和全球变暖对生物影响的图片,提问:面对这些,我们能做些什么?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或保护,说明生物也作用于非生物环境,引导学生感悟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观察图片,回忆所学知识,尝试描述。 观察,分析。 学生举例。 学生观察图片,数麻雀,思考,回答问题。 分析、概括保护色的特点、作用。 联系生活,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在辩证过程中得出警戒色的概念、作用。 观察,描述,分析、概括拟态的特点、作用。 归类 完成成语配对。 观察,思考,尝试回答。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体会环境条件多变,而生物的特殊习惯不会轻易改变。 思考,回答问题,体会生存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 通过新旧知识串连,把生物放进生存环境,让学生领悟到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形成全局观。 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利用实体物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讲解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时,利用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进行教学,直观且高效,利于分辨易混淆的概念,突破难点。 对仿生学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人类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应用也是对环境的适应。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利用白板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提炼概念的精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得到升华。 增加课堂趣味性,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征。 渗透生物的进化思想,强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为学习适应具有相对性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意识,拓展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促进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培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有何新的认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要点。 学生回顾学习,各抒己见。 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对知识的认识程度。
七、板书设计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