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第4课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理解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人类如何利用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从中感受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触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课题引入 示几张生物种群图片。 问:在这几张图片中,你看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来面对环境。 观察。 回答。 听讲、思考。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即以个体面对环境,更以群体面对环境。一、什么是种群? 问:活在一个养鱼池中的鱼有鲫鱼、草鱼、鳊鱼、鲤鱼每种鱼的总和构成了什么? 问:如果这个养鱼池中的鲫鱼群体中有鱼苗、小鱼和大鱼,那么,是否鱼苗、小鱼和大鱼个组成了不同的种群? 练一练: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3.一个苹果园里的五棵苹果树。 4.世界上的全部鸟。 5.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6.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7.一窝蚂蚁。 思考、回答。 总结: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学生讨论 并说明理由。 通过简单易懂的实例理解种群的概念。 通过练习进一步 明确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地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问:种群增长的快慢应该选用一个什么指标来衡量呢? 引出自然增长率 示资料:按达尔文的估计,一对象,如果在理想条件下,740~750年后就可繁殖成具有19 000 000个个体的巨大种群。 问: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与什么有关? 问:什么是理想条件? 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什么关系? 边讨论边画出“J”型曲线。 解释:它并不是种群增长的实际状况,是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的趋势。 问:为什么这一现象并没有在自然界中发生? 问:如果此环境中,种群增加到一定程度,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结果如何?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什么关系? 边讨论边画出“S”型曲线。 思考 阅读、分析 思考、回答 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理想条件: 食物充足 气候适宜 敌害较少 思考、回答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个体数量增加。 讨论、交流 有限的食物;有限的生存空间;种内和种间的竞争等 讨论、交流 通过具体实例的解释,引导学生对种群数量增长变化规律的认识。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示:天灾人祸图片 引出掌握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示防治松墨天牛的资料和图片 引出掌握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你还能举例说明人类是如何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以及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成功例子吗? 小组讨论 表达交流。 根据查阅的资料,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并点评 1、什么是种群 2、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思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梳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