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3.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5.3.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教案

资源简介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特征
3、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文资料感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三、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形成的过程和特征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学生阅读书本“生物圈二号”,提问:(1)美国为什么要进行“生物圈二号”的实验研究?(2)实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3)这个实验对人类生存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通过“生物圈二号”,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阶段性相对性动态性 1、演示生物群落演变的各个阶段图片。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特征:阶段性。2、出示苏州河的变化历程,分析总结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相对性。3、阅读教材示意图“野兔数量与山猫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问:①山猫和野兔属何种关系②图中的数据表明什么?归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动态性 观察图片并分析、总结。 体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 阅读图“野兔与草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图“野兔数量与山猫数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分析草、野兔、山猫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引导出自我调节的概念。总结: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达到稳定。 思考、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讲述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来达到稳定的例子。 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出示亚热带雨林和北极生物群落两个生态系统图片,问:哪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 学生分析、总结。学生谈谈如何保持身边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小结 师生用思维导图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