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整册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整册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学教案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 课 时  1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出生物的多样性。(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生统计和处理数据; (2)遗传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1、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正确地利用各种图片,增强直观性和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1. 教师导入,让学生说说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学生轮流发言,介绍事先搜集的资料。2.教师出示地球仪,师生共同感知生物分布的范围,并总结出生物圈的概念3.教师进一步引导,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的图片让学生领略到生物世界的五彩缤纷,再结合课本第8页文字,使学生认识到物种的多样性。4.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统称为生物的多样性。  
课堂练习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_______。3.“有许多动植物是濒危生物,我们应该关爱和保护,而路边的小草等生物就不需要关爱和保护。”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  生物圈的概念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统称为生物的多样性。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1-2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统称为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中学教案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 课 时  2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出生物的多样性。(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 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机器人和珊瑚标本,请学生讨论它们是不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教师强调生物的概念。 2.多媒体展示校园景色图,请学生指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3.教师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进而总结出生物必须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学生思考:生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应激性   ②生长 ③繁殖    ④新陈代谢观察该图,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5. 教师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1)能进行呼吸; (2)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3)有遗传和变异; (4)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5)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6)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课堂练习  1.生物具有的特征包括 、 、 、 等。 2.课本P13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生物特征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3-4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 1)能进行呼吸; (2)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3)有遗传和变异; (4)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5)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6)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教学反思    
中学教案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课 时  1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
(1)列举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列举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列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了解环境对生物界和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难点 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①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  1、启发式谈话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均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对结果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影响的实例,如:“金鱼、仙人掌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如果把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结果会怎么?这说明了什么?”以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环境影响到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二)新知学习:
1、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印证生物受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概念。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学生阅读课本15页,初步了解实验过程;再请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介绍霉菌的培养过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课本要求在课下完成活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使学生明白生物的生活受温度、湿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除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之外,还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4、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同时渗透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例:仙人球适于生活干旱的环境5、学生阅读课本17页,小组讨论、归纳并总结生物对环境常见的几种适应方式: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课堂练习 1、生态因素包括__和__。   2、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 、__ 、__等多种因素,你能说出生活中生物受非生物因素影响的例子吗?   3、生物因素是指______,它包括___和___的相互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4、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课堂小结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5-6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课 时  2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
 列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
  通过测量实验,尝试学习“测量”“记录实测数据”“用曲线图表达实验结果”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     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难点 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方法  1、启发式谈话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均可以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对结果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同时引入: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环境。例: 讨论:蚯蚓对它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影响?(二)交流测量活动过程、结果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用投影仪展示相对湿度的曲线图,同时汇报测量校园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情况。 2、师生共同总结:绿色植物对环境起着降低温度和增大湿度的作用。 3、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要提倡植树造林和绿化大地,创建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讨论: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值?3、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为什么?(三)小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造成有益影响的实例。(四)小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实例。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获得了什么启示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了人类自身,我们要保护环境。  
课堂练习 1、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含水量与最大含水量的百分比叫______。2、绿色植物对环境都有_____和______的作用,这与绿色植物的_________有密切关系,说明植物___影响环境。3、试分析:为什么城市的城区、郊区的天气预报的数值不完全一致?  
课堂小结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5-6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2章 探索生命第1节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课 时  1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
  (1)简述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2)总结出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能力:
  (1)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2)整理、选择信息并与别人交流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能够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工作,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科学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自然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什么是生物学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品质,明白生命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活 动:谈谈你心目中的生物学家。二、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岩画上的狩猎活动1、林奈与生物分类林奈 Carl Von Linné(1707-1778,又译林耐、林内),瑞典博物学家,创立了双名命名法。林耐对植物的爱好出于家庭的影响。1727年他进入Lund大学学习药材学。早在1730年,他在植物系统研究中开始勾画其分类法。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英国医生家庭。1825年至1828年在爱丁大学学医,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183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Beagle)”作历时5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行的概念。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哈维(Harvey,William),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富裕农民的家里。他19岁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之后到意大利留学,5年后他成为医学博士。在意大利学医时,他还常常去听伽利略讲授的力学和天文,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学科的界线。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对哈维影响极大,这为他日后研究医学,发现人的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4、沃 森 和 克 里 克 195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提出了最伟大的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1、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2、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实验。  
课堂练习 达尔文        生物分类系统哈维         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理论沃森和        血液循环克里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课堂小结 一、生物分类系统二、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理论三、血液循环四、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5-6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生物分类系统二、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理论三、血液循环四、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2章 探索生命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 时  (第1课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
  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2、能力:
  (1)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认识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那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2、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响尾蛇是一种毒蛇。长约2米。身体呈绿黄色,具有菱形黑褐色斑。尾端有角质环,运动时能发出声音,故称为响尾蛇。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也有近似种。二、学生讨论 响尾蛇捕获到猎物后,它的毒牙会迅速地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并不马上把猎物吞下,而是放猎物逃走,过一段时间后,响尾蛇再去追获和吞食猎物,请大家想一想,响尾蛇可能是根据什么标记追寻猎物的呢? 三、资料信息1、响尾蛇的视力不好,他的眼只能感受可见光,而不能看清物体. 2、响尾蛇的眼下方有一对能感受热的结构,可以感受较近的动物体温. 3、响尾蛇的舌能感受空气中的气味. 4、一只没有被响尾蛇咬伤的动物不能触发响尾蛇的追踪行为.四、科学家的实验实验1实验2五、学生讨论实验中两只死老鼠的唯一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老鼠?六、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 作出假设4 设计实验方案7 得出结论6 分析实验现象5 实施实验并记录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7-8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 2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 作出假设 4 设计实验方案7 得出结论 6 分析实验现象 5 实施实验并记录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7-8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 2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 作出假设 4 设计实验方案7 得出结论 6 分析实验现象 5 实施实验并记录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2章 探索生命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
  ②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围绕其他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②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③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
  ②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  
教学重点 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实际行动按老师的要求,在你生活的小区或校园中寻找并捕捉鼠妇。捕捉鼠妇时,你发现的鼠妇生活在 环境中,这种环境的突出特点是 。 二、大家谈“同学们,在收集和捕捉鼠妇的过程中,大家一直是兴致未尽,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1、发现并提出问题请你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角度,用短句准确表述出你们所提出的问题。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围绕着你组提出的问题,请你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有关鼠妇的一些资料信息。再将你们查找的有关信息扼要地记录在下来。 3、做出假设根据这些信息资料,针对你们提出的问题,请做出尝试性的解释,这就是假设。你们的假设是: 。 4、设计实验方案你们所探究的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 你们研究的实验因素是__________,对照条件是__________。5、实施实验并记录(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6、分析实验现象分析你们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实验结果与你们的假设一致吗 7、得出结论如果一致,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不一致,你们应该怎么办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7-8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 作出假设 4 设计实验方案7 得出结论 6 分析实验现象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7-8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发现并提出问题2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 作出假设4 设计实验方案7 得出结论6 分析实验现象5 实施实验并记录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3章 细胞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练习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练习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练习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问题:1、你观察的图片当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2、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讨  论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特征呢? 原来,除病毒等以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1、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如衣 藻、草履虫。2、多细胞生物:大多数生物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这类生物称为多细胞生物。 二、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功能活动:练习使用显微镜目的要求  练习正确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  显微镜,装片或切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一、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 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二、对光三、放置玻片标本和调焦四、观察五、收镜讨  论  1.使用显微镜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什么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三、演示并讲解光学显微镜的使用过程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2、使用显微镜应注意的问题回顾思考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视野中文字是否倒置?4、说出显微镜的部分名称及作用?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7-8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方法步骤一、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 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二、对光三、放置玻片标本和调焦四、观察五、收镜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7-8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方法步骤一、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 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二、对光三、放置玻片标本和调焦四、观察五、收镜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3章 细胞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动物细胞结构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动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动物细胞结构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回顾: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有哪些 如何对光 如何观察 2、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 放置的装片主要有几种?关于玻片标本玻片标本临时装片、永久装片临时装片:    是有新鲜的少量的生物材料,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再盖上盖玻片做成的玻片标本。制作临时装片是为了用显微镜短时间观察的需要。永久装片:   是对实物标本进行脱水,浸蜡、切薄、脱蜡、染色等一系列特殊处理后,用胶封在盖玻片下的可以长期保存的装片或切片。二、构成动物体的细胞活动: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以人体口腔 上 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为例。1. 用清水漱口后,用消毒牙签粗的一端在口腔侧壁轻轻刮几下。2.取一洁净的载玻片,用胶头滴管在其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3.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4.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载玻片上面的液滴,然后缓慢地盖在液滴上。盖片时要防止装片上出现气泡。应注意事项:①生理盐水的作用:保证细胞的不变形。②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慢盖在液滴上,以防止气泡的产生。③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引流,使碘液扩散到整个标本。讨论:1、你所观察的动物细胞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2、比较一下,在哪些方面有不同?小结:① 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擦、滴、刮、涂、盖、染。②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11-13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① 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擦、滴、刮、涂、盖、染。②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11-1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① 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擦、滴、刮、涂、盖、染。②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教学反思  教材没有说明实验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有必要对此讲行说明。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3章 细胞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课 时  (第3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复习: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体细胞结构与动物体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二、构成植物体的结构活动: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⑴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⑴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同学们认为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讨论后答:① 滴清水不要太多;②内侧撕洋葱表皮一层,不要太大,要在清水中展平;③注意如何盖盖片,为了避免什么产生?④加碘液是起什么作用?⑤盖玻片时要小心别打碎了。⑵ 熟练使用显微镜来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应注意事项:①保护好显微镜的镜头;②旋转粗准焦螺旋不要用力过猛;③载物台要保持清洁;④使用低倍镜观察;⑤物镜不要碰到载玻片以免打碎载玻片;⑥如何移动玻片来选择较好的观察部位;⑦如何区分什么是盖玻片上的脏东西,什么是气泡 3)请同学们概述操作过程:擦片→滴清水→撕内表皮→盖片→观察→染色→再观察→绘图(4)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能在显微镜下分别找到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细胞核。 2、观察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引导学生根据教材40~41页的方法与步骤完成应注意事项:①用碘液来染色,碘液不要太多;②番茄果肉不要挑太多,并用镊子敲碎展平;③注意盖片操作,避免产生气泡;④用低倍镜观察;⑤旋转粗准焦螺旋不要用力过猛; ⑥载物台要保持洁净。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11-13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概述操作过程:擦片→滴清水→撕内表皮→盖片→观察→染色→再观察→绘图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细胞核。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11-1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操作过程:擦片→滴清水→撕内表皮→盖片→观察→染色→再观察→绘图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细胞核。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3章 细胞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课 时  (第4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植物细胞结构的功能:(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2)细胞膜:保护作用;(3)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4)细胞质包含——①叶绿体:含有叶绿素等;②液泡:有细胞液,含有糖分、色素等; ③线粒体:提供能量。2、植物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增大,许多小液泡汇聚成大液泡。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11-13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2)细胞膜:紧贴细胞壁的一层很薄的膜,也有保护作用;(3)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4)细胞质:内有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2、植物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增大,许多小液泡汇聚成大液泡。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11-1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2)细胞膜:紧贴细胞壁的一层很薄的膜,也有保护作用;(3)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4)细胞质:内有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2、植物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增大,许多小液泡汇聚成大液泡。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列举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属于何种组织;识别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点;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  
教学重点 识别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点;  
教学难点 识别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点;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观看几张图,引入新课二、观看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图,观察小鸡的身上有哪些结构?名称是什么 由同一个鸡蛋发育的小鸡,如何出现不同的结构?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细胞分化及组织的概念。)这些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活动,观察人体及动物的基本组织。观察人体常见的基本组织(让学生观察图4-1及独立阅读活动内容),讲解观察的方法与步骤,强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观察,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认识人体常见的基本组织。学生也可以有自己合理的观察步骤。三、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 2、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位置。 3、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功能。 四、讲述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强调上皮组织的分布,结缔组织的种类,肌肉组织的形状,神经组织的结构,贯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五、结课: 细胞分化形成人和动物的四种主要组织,植物有哪些主要组织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11-13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 2、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位置。 3、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功能。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20-121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 2、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位置。 3、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功能。。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节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植物的主要组织。2、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组织。3、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植物的主要组织。2、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组织。3、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科学观点。  
教学难点 1、认识植物的主要组织。2、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组织。3、通过对各种植物组织的观察,使学生能掌握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1、复习前面的内容,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观察、认识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以及人体常见的组织。那么一颗种子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 植物的主要组织有哪些?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实物、图片,首先我们先来观察大家带来的植物体的一些部分。2、同时在大屏幕上呈现蕃茄果实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分析,并最终得出植物的主要组织概念,同时老师巡视指导。3、讲述植物的主要组织有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保护组织等,并让学生判断一些常见的植物组织,贯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4、教学目标巩固简要说明一棵古树为什么仍能保持生长的能力?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11-13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植物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 2、植物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位置。 3、植物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功能。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20-121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植物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 2、植物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位置。 3、植物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功能。。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2节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解剖并识别鸡翅中的主要组织,认识组织如何构成器官 。 2、能够以人为例,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即能解释细胞是如何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 3、通过解剖实验,初步学习生物解剖实验的操作与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组织如何构成器官。2、能够以人为例,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即能解释细胞是如何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解剖实验,初步学习生物解剖实验的操作与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科学观点。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人和动物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了哪几种组织呢?那这些组织又是如何进一步构成动物体、植物体的呢二、解剖鸡翅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 可参考课本拟定合理步骤 ⑴在鸡翅上你看到哪几种组织 哪一种组织分布最广 鸡翅中的主要组织是哪一种 不同的组织在鸡翅上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点?上皮在外, 脂肪在皮下 ,血管广泛分布,骨在最内部,肌肉附在骨上鸡翅可以看作鸡的飞行器官,通过观察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组织是如何形成器官的 三、讲述: 1. 构成鸡翅的组织主要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皮肤在鸡翅的最外面;结缔组织组成的骨位于鸡翅的中央;肌肉组织组成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将肌肉和骨骼连接在一起;当然,鸡翅上也有神经组织,因神经组织是白色的,又较细,不容易观察到。鸡翅的主要功能是飞行运动,主要靠肌肉的收缩,牵引骨骼运动。家鸡由于适应家养环境,鸡翅飞行能力减弱,但被逼急了,它还是会飞的。2:胃能蠕动说明胃壁内有肌肉组织;胃里面是一个空腔,胃内表面是上皮组织; 我们常说肚子饿了,肚子饿了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整个腹腔空空的,没有食物?肚子饿了是指胃排空了,没有食 物。 那我们怎么知道胃已经排空了?我们又看不到。这是因为胃壁上有神经组织,这些神经组织将胃排空的信息传给大脑,我们就知道肚子饿了,该吃东西了。除了这三种组织外,胃壁中还有血液等结缔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顺序结合起来,执行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所以胃属于消化器官。 3.试说明一个心脏,一块肌肉是不是器官 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单靠胃这个器官就可以进行了吗?4.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单靠胃这个器官就可以进行了吗?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组织如何构成器官 2器官如何构成系统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组织如何构成器官 2器官如何构成系统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2节 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能以人或高等植物为例,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细胞是怎样组织成多细胞生物体的,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并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能以人或高等植物为例,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难点 1、能以人或高等植物为例,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复习前面内容,导入新课 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 道:动物是由细胞、组织 器官、系统 、生物体。哪植物的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将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来观察几幅图片。二、器官构成人和动物体的系统1.人的 牙、舌、食道、胃、肠、肝、胰等器官构成了什么系统?消化系统2.牙、舌、食道、胃、肠、肝、胰等都属于器官,它们的结构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人体内以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在人体中共同承担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的重要功能。像这样,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结构就是系统3.人体有哪些系统4.植物叶片是不是一个器官呢 为什么5.根据前面观察请大家从功能上尝试对植物不同器官进行分类:营养器官: 根 茎 叶 生殖器官: 花 果实 种子二、辨一辨动、植物的结构层次有何不同 动物: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生物体 植物: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生物体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组织如何构成器官 器官如何构成系统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组织如何构成器官 2.器官如何构成系统3.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明 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 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二、讨论:1.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种脐对种子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3.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呈现蓝色的是哪部分 这说明了什么 4.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推测各部分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5.种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你认为哪部分是种子中最主要的结构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一、 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二、讨论: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 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二、讨论: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辩能力.4.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进行定性实验和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5.通过植物生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认识种子各部分的功能.2.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知道种子各部分在萌发时的形态变化.3.识记种子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在萌发中的作用,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种子中的营养物质的性质和作用.2.分析并明确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的萌发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掌握进行定性实验和设置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规范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生活史:是指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指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二、种子的结构 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1.菜豆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结构四、种子萌发的过程1.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2.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五、种子萌发的条件1.自身条件想一想: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会是什么呢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有发育成熟、结构完整、具有生活力的胚,并且胚不处于休眠状态.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二、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四、种子萌发的过程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二、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四、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课 时  (第3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识记种子的营养成分 ;知道各种有机物的主要特性.  
教学重点 . 识记种子的营养成分 ;知道各种有机物的主要特性.  
教学难点 . 识记种子的营养成分 ;知道各种有机物的主要特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活动:探究种子的营养成分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2.作出假设:有机物和无机物3.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4.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实验证明,任何植物种子都含有无机物(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而且都是有机物比无机物多注意:1.不要用酒精灯去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不要用嘴去吹! 2.试管没有充分冷却之前,千万不要用手去摸!3.实验时注意物放有序,保持室内整洁!讨论:1.烘烤试管内的干种子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稍稍倾斜向下 2.怎样判断种子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3.遇碘变蓝是面粉中哪种成分的特性 4.面团中有柔韧性的物质主要是什么成分 5.为什么要将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烘烤一会儿 讨论:1.烘烤试管内的干种子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稍稍倾斜向下 2.怎样判断种子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3.遇碘变蓝是面粉中哪种成分的特性 4.面团中有柔韧性的物质主要是什么成分 5.为什么要将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烘烤一会儿 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应是,种子要有发育成熟、结构完整、有生活力的胚,还要有足够胚发利用的营养储备,种子内部储存的营养成分有:水分、无机盐、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因此,农业生产中,播种前,通常要选种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待测的种子总数*100%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2.作出假设:有机物和无机物3.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4.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实验证明,任何植物种子都含有无机物(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而且都是有机物比无机物多  
课外作业  <<课堂精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活动:探究种子的营养成分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课 时  (第4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解释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相关现  
教学重点 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解释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相关现  
教学难点 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提示:1.我们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适宜的环境条件.2.根据你的亲身体验和从农作物播种中受到的启发,对问题作出假设.3.可能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种子的萌发,应采取单因子实验法,要设置对照.说一说:把你的实验方案跟大家分享一下看一看:能不能从别人的设计中获得启发议一议:问题会越辩越明1.你的实验有没有对照组 如果有是哪一组 为什么 2.你的实验中设置了几组对照 分别是哪几组 3.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如果实验装置中只放一粒种子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结论: 种子萌发时要求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外界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成熟的、结构完整的胚、有生活力的胚、有充足的营养物质2.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38--39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成熟的、结构完整的胚、有生活力的胚、有充足的营养物质2.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2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解释植物体营养器官的概念,说明根、茎、叶的一般功能。2.描述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成。 3.识别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并说明根尖四四个区的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 识别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理解其发育中的变化,并说明根尖四四个区的基本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根尖与芽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功能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猜一猜:  如果在一棵小树干上做一个与你身高一样的标记,几年后,这个标记的位置可能比你更高吗?一、根的发生和生长根的发生和生长始于种子的萌发.萌发种子的胚,总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迅速向下伸长,并逐渐形成根系.胚根是如何生长和形成根系的 1 、直根系 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区别的,称为直根系。2 、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3、根系分布的规律: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4、根尖的结构: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伸长区:伸长最快的地方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根冠:保护分生区二、思考题: 有人给植物浇灌,每天浇一点水,只有土壤表层是湿润的,而下层却一直得不到水.另有人浇水,是在土壤干燥以后一次浇足(通称“干透浇足”).请你思考哪种方法对根系的发育有利。  
课堂练习 <<课堂精练>>P40--41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一、根的发生和生长1 、直根系 、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区别的,称为直根系。2 、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3、根系分布的规律: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4、根尖的结构: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38--39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根的发生和生长1 、直根系 、根系有明显主根和侧根区别的,称为直根系。2 、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3、根系分布的规律: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4、根尖的结构: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2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识别叶芽的结构,理解叶芽各部分与枝条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2.区别茎与根在生长的方向性上的不同;指出叶的一般生长规律。  
教学重点 识别叶芽的结构,理解叶芽各部分与枝条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教学难点 识别叶芽的结构,理解叶芽各部分与枝条各部分之间的发育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二、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1、芽的种类:按发生分花芽、叶芽、混合芽、按着生位置分:顶芽、侧芽2、观察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芽轴、芽原基3、叶芽的生长叶原基→ 叶原基→成叶、芽原基→侧芽→侧枝、芽轴→ 节间茎的生长茎的生长方向与根相反,一般都是向上生长无论是垂直生长还是水平生长,都是顶芽生长点细胞分裂和伸长的结果。玉米、小麦和水稻等植物的拔节,是茎基部几个节的部分细胞分裂和伸长的结果。杨和松等植物还能加粗生长叶原基形成幼叶时,先是顶端生长使叶原基伸长成柱形,然后边缘生长而形成叶的雏形。大多数幼叶叶片的生长是全面扩展,但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同,因而叶片的形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40-41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二、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1.芽的种类2、观察叶芽的结构3、叶芽的生长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40-41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二、叶和茎的发生和生长:1.芽的种类2、观察叶芽的结构3、叶芽的生长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三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描述花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了解单性花、两性花、无性花的概念;
 
教学重点 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种子和果实的来源。理解传粉、受精作用与子房和胚珠相应结构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传粉、受精作用与子房和胚珠相应结构的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花的结构花 柄花 托花 萼花 冠花 蕊:1.雄 蕊、花 药、花 丝2.雄 蕊、柱 头、花 柱、子 房二、花的分类两性花 (桃花、郁金香、月季)单性花 (黄瓜花)无性花 (向日葵花盘边缘的舌形花)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41--42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一、花的结构二、花的分类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41--42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花的结构二、花的分类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三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几种植物的传粉方式,
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种子和果实的来源。理解传粉、受精作用与子房和胚珠相应结构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传粉、受精作用与子房和胚珠相应结构的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三、传粉和受精传粉:花药散出的花粉以一定的 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受精作用: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子房壁 :果皮胚珠:种子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三、传粉和受精传粉: 受精作用: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子房壁 :果皮胚珠:种子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三、传粉和受精传粉: 受精作用: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子房壁 :果皮胚珠:种子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2、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1、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吗?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注意强调“光下”这个条件。2、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然后让学生假设。制定计划: (1)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2)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3)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学生答:选择第三种方案。尽量让学生解释选择的原因。4、实施计划:通过合作尝试小实验来验证淀粉遇碘变蓝,同时使学生学会相互配合,为下一步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小实验---淀粉的检验 要求:用碘液滴到面包上,观察面包颜色的变化。现象描述:淀粉遇碘变蓝,可以用这个方法验证淀粉的存在。(2)小组讨论: a.绿色的叶影响观察淀粉的变蓝,怎样把绿色处理掉?b.实验前应避免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怎样处理?通过组长的领导,小组看书讨论解决。然后选择小组进行发言。脱色,是为了避免绿色的存在影响观察滴碘后变蓝的淀粉。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酒精又易燃烧,因此将叶片进行隔水在酒精中加热,确保实验的安全。暗处理,是为了清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植物在黑暗中不形成新的淀粉,原先的淀粉又被利用掉。经过暗处理后的植物叶片内基本上不含淀粉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叶片从新开始制造淀粉进行验证。教师对实验提出要求:(1)课前实验小组的同学已经对叶片进行了暗处理,同学们在将叶片上的黑纸片摘除时用笔划出遮盖的范围。实验的注意事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点燃用火柴,熄灭用灯帽。如不小心,酒精灯翻倒着火,不用慌张,用教师准备的湿毛巾盖住即可。由小组长看着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组内实验。(强调组长的责任,以及组内的配合。)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参与探讨。)注意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注意观察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以叶片变黄白色为适宜。15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分析:由学生进行。滴碘变蓝的区域(有淀粉)滴碘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淀粉)变蓝的区域(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接受光照)受光 淀粉 变蓝5、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勘误)绿叶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条件,淀粉是产物。三、归纳总结动动脑筋:及时强化实验过程和落实结论。通过把错乱的实验过程的正确排序,使学生对实验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吃透。由叶片的染色情况分析叶片的受光情况,逆行理解和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结论。学生讨论。然后回答。通过实验的结论,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2)分析叶片(已经脱去叶绿素)接受光照的情况:叶片a经碘染色后全变蓝。(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叶片b经碘染色后全不变蓝。(全部不接受光照,没有形成淀粉。)叶片c经碘染色后部分变蓝,部分不变蓝。(变蓝的有淀粉,是因为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没有淀粉,是因为没接受光照)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条件。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2)分析叶片(已经脱去叶绿素)接受光照的情况:叶片a经碘染色后全变蓝。(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叶片b经碘染色后全不变蓝。(全部不接受光照,没有形成淀粉。)叶片c经碘染色后部分变蓝,部分不变蓝。(变蓝的有淀粉,是因为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没有淀粉,是因为没接受光照)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条件。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25-27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绿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条件。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天竺葵的部分枝叶装入密闭的广口瓶中,照光一段时间后,检验气体成分的变化。2.光合作用释放氧气(1)将一株健壮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时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另将一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单独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看哪一只先死。(2)将适量的金鱼藻,放在水中,照光,收集产生的气体,检验是不是氧气……3.实验注意事项请同学们描述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安全和合理的操作方法!4.实验结果分析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带有火星的火柴棒伸入到试管后,又重新燃烧。这表明试管中收集了氧气,它有助燃作用,从而使火柴棒复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科学研究表明,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本课时的两个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所以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 时  (第3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推测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正确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关结论;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科学家试验表明:在光照下植物只有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这实际上涉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问题。目的要求: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并推测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材料器具:盆栽的银边草、银边天竺葵、彩叶草的植物的叶片、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酒精、碘液、清水;实验过程:1、从一种或几种斑叶植物上摘取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置于大烧杯中水浴加热; 2、待叶片呈现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上滴加碘液;3、用清水漂洗把叶片上的碘液冲掉,观察叶片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将实验结果记录到表格中。思考:为什么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不呈绿色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探究实验的结果证实,银边翠等植物的叶片,只有绿色部分在光下合成淀粉,显然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在绿色植物的细胞中,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内,因此,叶绿体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25-27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目的要求:材料器具:实验过程:思考:为什么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不呈绿色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 时  (第4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1、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光合作用的实质1、物质转变由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2、能量转变 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农业生产上常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调控温室中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譬如,我们可以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种方法,被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三、学生讨论:怎样给作物施二氧化碳?明确:⑴增施有机肥 ⑵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 (3)点煤球炉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一、光合作用的实质1、物质转变2、能量转变 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三、学生讨论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25-27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实质1、物质转变2、能量转变 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三、学生讨论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二节 呼吸作用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
  认识种子的呼吸现象;
2、能力: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实事求是与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教学难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导入:你能解释吗?1.萝卜放久了为什么会糠心呢? 2.粮食为什么要晌干后贮藏呢?3.冷藏的蔬菜为什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呢 4.花盆的底部为什么要有洞呢 5.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 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演示实验一: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讨论:1、为什么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就立即熄灭了?2、什么甲瓶会缺少氧气呢 3、演示实验中煮熟种子的作用是什么?4、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示实验二:实验二: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讨论:1、为何要由漏斗加水到玻璃瓶內 2、是什么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3、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讨论:1、甲、乙两个保温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2、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产生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4、煮熟种子为什么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小结: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 ,释放 ,而且还会产生 。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上述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 ,释放 ,而且还会产生 。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演示实验一: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演示实验二:实验二: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二: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二节 呼吸作用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模仿完成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模仿完成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学难点 阐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模仿完成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二、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呼吸作用是在细胞中进行的。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一样都有线粒体,所以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三、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1、呼吸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吸收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2、呼吸作用的公式: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除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讨论:1、粮食入仓前,为什么一定要晒干? 2、贮存蔬菜、水果为什么要保持低温?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一、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二、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三、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1、呼吸作用的概念:2、呼吸作用的公式: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22-23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二、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三、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1、呼吸作用的概念:2、呼吸作用的公式: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3节 吸收作用(一)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通过交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过程,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2、通过交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过程,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2、通过交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过程,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观察视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围绕“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或失水”这一问题,分小组进行进行探究实验。二、合作讨论1.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植物细胞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植物体吸水和失水与植物体周围溶液浓度有关2.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水 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水 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三、根—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尖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观察根尖的结构分区和根毛合作讨论1.根的主要吸水区域是根尖的
哪个部分 2.根与土壤接触面积是
怎样扩大的 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 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 效率,即增加根单位时间的吸水量。根毛吸水的原理1、根毛吸水的条件: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2 、根毛适于吸收分的结构特点: 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植物主要通过根毛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决定于细胞液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3.根毛吸水的道理。4.合理灌溉。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30-32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植物主要通过根毛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决定于细胞液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3.根毛吸水的道理。4.合理灌溉。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3节 吸收作用(二)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   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4.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教学难点 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观察比较 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二、动动脑1.肥沃的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两株幼苗的色泽根系和茎叶长势有什么不同 3.通过比较,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三、合作交流 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和蒸馏水相比,土壤浸出液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植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如果植物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四、合理施肥 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1、不同植物对无机盐需要量的多少是不 同的。  2、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对某种无机盐的需要量也是不同的。五、交流课前收集准备的无土栽培资料
1.什么是无土栽培 有哪些主要的方法 2.无土栽培依据的是什么原理 3.无土栽培与传统作物栽培相比较有什么优势 4.进行无土栽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8--39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无机盐,其中需要最多的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2.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及其生产上的应用。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30-32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无机盐,其中需要最多的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2.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及其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四节 蒸 腾 作 用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讨论: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想一想:这些水珠从哪来呢?二、蒸腾作用的概念:概念: 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蒸腾水分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三、蒸腾作用的过程途径: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只有1%~5%保留在植物体内或被利用,其余部分散失到体外,蒸腾作用则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1.促进根吸收水分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3--34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30-32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无机盐,其中需要最多的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2.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及其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五节 运输作用(一)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思考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什么部分运输的 二、猜想与假设1、茎的全部结构都参与运输。2、茎的外侧树皮参与运输。3、茎的内部结构参与运输三、设计实验:四、交流你们组的探究方案是怎样的 五、讨论1、茎内部分结构被染成红色的事实说明什么问题?2、说出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输途径。3、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植物的茎向上运输到叶等器官的。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课堂练习 <<课堂经练>>P33--34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过茎的木质部由下而上运输。3、导管:位于木质部里,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课外作业  <<课堂经练>>P30-32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过茎的木质部由下而上运输。3、导管:位于木质部里,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五节 运输作用(二) 课 时  (第2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这是从橡胶树上收集橡胶的情景,你能发现橡胶是从哪里流淌出来的吗?分析讨论:木本植物的枝条中部剥除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发生如下的变化。1、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筛管位于树皮内,由筛管分子连接而成,筛管分子是长形的活细胞,两个筛管分之间横壁形成筛板,上面有筛孔。运输有机物。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茎向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器官。  
课堂练习 <<同步指导>>P33--34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有机物的运2、筛管:位于树皮的韧皮部里,运输有机物的结构。3、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30-32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过茎的木质部由下而上运输。3、导管:位于木质部里,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七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第一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认识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3.概述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4.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认识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3.概述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课前思考题:生物圈中各种生物都是怎样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圈中生活着各种生物,所有生物都需要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的能量源泉。因此,有人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二、活动:我们的生活与绿色植物的关系三、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米饭等食品与绿色植物有直接关系?牛奶等食品与绿色植物有间接关系?为什么竹椅等用品与绿色植物有直接关系,丝绸等用品与绿色植物有间接关系?四、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氧气和二氧化碳各占空气总量的比例如何?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为什么能保持动态平衡呢?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平衡有什么意义?哪些因素会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平衡失调呢?  
课堂练习 <<同步指导>>P33--34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总之,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源,并对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及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45-46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课前思考题: 二、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七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第二节我国的植物资源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认识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概述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认识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动态平衡的意义;概述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请同学们根据小学自然所学的知识思考以下问题:1.天上的云是怎样形成的?2.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森林犹如“绿色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森林涵养的水分一部分供给植物生长需要,一部则分则成为地下水实际上,植物体每吸收1kg水,只有10克左右保存在体内,其余的水则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这样,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从而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二、我国的植物种类和珍稀植物我国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仅高等植物就有三万种之多,名列世界第三位。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中,有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珍稀特有树种,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三、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森林资源的绝对量是可观的,有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森林总蓄积量居世界第八位,但与辽阔的国土和众多人口相比,我国却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对我国植被资源破坏最大的是人为的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利用等。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大面积毁林,造成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使得许多植物遭受生存威胁,以至有的种类仅剩几百株、几十株,甚至几株!我国是草地资源大国,约占国土面积的40%。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每年都在扩大,土地化已经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危胁。  
课堂练习 <<同步指导>>P33--34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1.我国的植物种类和珍稀植物2.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47-48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1.我国的植物种类和珍稀植物2.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反思    
七 年级 生物 学科
课题 第七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第三节 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 课 时  (第1时)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掌握绿化设计的要求与方法;了解我国的环保法规和植物保护法规;了解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概况和其它生态工程;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掌握绿化设计的要求与方法;了解我国的环保法规和植物保护法规;了解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概况和其它生态工程;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掌握绿化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三北防护林总体建设规划1.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2.全球五百佳3.绿色长城二、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三、绿化设计注意事项1、应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尽量不对原有的设计作较大的改动;2、鉴于校园土地面积有限,应多从立体空间设计方面考虑,有效利用空间,呈现立体层次;3、应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尽量让校园四季如春4、校园绿化设计还应注意不妨碍师生进行正常的教学、学习、活动等。  
课堂练习 <<同步指导>>P33--34填空、选择、简答  
课堂小结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世纪,森林的生态保护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我国十大生态工程的建设将使我们祖国的大地呈现一片郁郁葱葱的美好景象。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每一片绿叶,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植树种草和绿化祖国是我们的责任。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  
课外作业  <<同步指导>>P48-49填空、选择、简答  
板书设计 一、三北防护林总体建设规划二、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教学反思    
PAGE
7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