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9、相遇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9、相遇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相遇问题探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找出相遇问题中“相向而行”的几种情况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黑板上的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A 、B两地相向而行
1、什么是相向而行,相向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2、生上台演示相向而行(师中间喊停,让生更加清楚),师生再次演示(师刻意的走快)其他学生观察两人的位置关系。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根据刚才的演示,生在练习本上用线段图表示出两人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就画几种。
2、小组进行归纳共有几种情况,并自主取名(学生上台画图)
将学生的线段图展示并分类
将线段图分为三类:
没有相遇 A B
正好相遇
相遇过了
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相遇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对相遇问题进行探究(板书课题)
3、观察(正好相遇的两种)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在正中间相遇说明了什么?没在中间相遇的又说明了什么?(生有可能说出甲乙的速度相同,甲比乙的速度快)从而引出:必须时间相同(同时出发),路程相同,才能确定两者的速度相同。
4、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路程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观察后得出:没有相遇 S甲 + S乙 + S没 = S总
正好相遇 S甲 + S乙 = S总
相遇过了 S甲 + S乙 - S重 = S总 (重了几次)
5、观察几组图中S甲乙和SAB的关系。
没有相遇 S甲 + S乙 < S总
正好相遇 S甲 + S乙 = S总
相遇过了 S甲 + S乙 > S总
1、验证生活中的问题
小明和小芳同时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两家相距650米),3分钟后两人相遇了吗?5分钟呢?
追问:6分钟呢?为什么?
2、如果我想知道甲走的路程怎么求?
没有相遇 S甲 = S总 —— S甲 -—S没 或 S甲 = S总 -( S甲+ S没 )
正好相遇 S甲 = S总 — S乙
相遇过了 S甲 = S总 — S乙+ S重
8、大家再想想:两人还可以怎么走?(小组讨论)
( → → ← →)
同向 相背
9、那么当两人同向和相背行走的时候,又会有哪些情况呢?我们课后在进行探究。
设计思路及反思
这节课来自被誉为“数学疯子”的张宏伟老师的《相遇问题猜想》。张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全景式”教学模式。“全景式”数学教育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景式建设更为全面、完整、丰富的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培养全面、完整发展的人”。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修改,加了生活情境验证将课题改为《相遇问题探究》。
这节课放在这里,既能为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做一个拓展延伸,又能为后面的相对,同向等行程问题做一个铺垫。整个探究过程下来,没有任何数,有的仅仅是概念的理解,相遇问题的全景认识,核心是思维训练,培养孩子的猜想思想,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对事物的框架审视能力,构建孩子的全局思想与宏观意识。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直接出示题目,通过找关键字的方式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相向”的意义进行猜测与辨析。
2、通过反复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孩子创设想象的空间与猜测的时机,激发引领孩子大胆的猜测,自主命名。
3、理解相遇中各种距离问题后,老师引领孩子们进行总结并探讨出对应情况下的距离等量关系。通过练习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
4、最后提出问题“两人一起还可以怎样走?”对本课进行延伸。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后,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与不足,不同的学生,反馈出不同的问题,生出不同的课堂。在本课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课后的总结有点仓促,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找出图中的路程时,应强调一下重复的路程指的是其中一条,后面就不会出现S重除以2的情况了。总体来说本节课完成了探究任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将步子迈的大一些,给大多孩子展示的机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