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应用走近聪明的门——感知信息系统在生活中应用教材分析:本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技术的体验中初步感知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为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同时让学生感知新技术中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教材主要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形式呈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设计了探究“聪明”门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尝试 “聪明”门的打开方式,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在绘制“聪明”门的工作流程中,了解信息系统的一般工作过程。通过身边的生活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由浅入深地引入信息系统,为学生进入初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信息的敏感度,对于信息技术更多的了解是来自于身边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所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新发展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再进一步感知其工作过程。五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合作探究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有初步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信息系统。(2)知道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智能家居。(信息意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打开各种“聪明”的门和绘制其工作流程,进而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计算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体验“聪明”的门的过程中感知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并保持学习的兴趣。(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信息社会责任)教学重难点:探究聪明门的工作过程,进而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流程。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方法(1)问题情境创设生活中“忘带钥匙”的问题情境,提出“探究聪明门”的任务。然后围绕这一探究任务,以问题导向为驱动,让学生真实体验聪明门的工作过程,进而找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2)真实体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次体验聪明门的打开过程,分析其与传统门的区别,从而发现到关键因素——信息系统的控制作用。将看似深奥的信息系统物化、简单化。(3)合作探究任务探究活动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通过学习支架(微课、探秘锦囊等),探究一种聪明门的奥秘。探究时,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或记录实验过程,或汇报研究成果,或动手实验,或观察交流,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2.教学策略:几年的信息技术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输入、加工、输出” 信息的基本过程已有初步的认识。本课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体验“聪明”的门的打开方式以及绘制其工作流程。在活动中将计算机工作内涵延伸到整个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过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执行结果。这样的设计潜移默化渗透信息技术的学科思想。教学过程:情景交流,导入新课1.情境交流师生观看幽默动画引入,谈话交流在生活中 “忘带钥匙”的经历。2.提出问题:门可以怎样设计,就不用为忘带钥匙的事烦恼了 请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并板书课题:走近聪明的门。设计意图:利用课堂与学生的交流和小调查,引发学生共情,思考如何解决忘带钥匙的问题。以生活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新技术,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敏感度。体验人脸识别,感知信息系统1.体验“人脸识别”活动人脸识别的体验分成三次活动展开。第1次:请1名同学和老师一起体验,师能成功开门,学生不能打开门,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第2次:指导学生采集人脸信息,并将人脸信息存储到系统设备。(屏幕投影学生的采集过程)第3次:请两位同学合作,相互采集对方的人脸信息,实现“人脸识别”开门。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3次活动,真实体验人脸识别门的工作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接下来的讨论交流过程做好铺垫。2.交流中感知信息系统(1)分析聪明门的工作流程师生根据前面的体验,交流讨论人脸识别门的工作过程,教师贴板书小结。设计意图:通过边分析边板书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一步一步细化,明确人脸识别门的工作过程,体现计算思维的思想,同时为将要认识的信息系统做好准备。(2)感知信息系统基本组成师引导学生观察“人脸识别”门模型与传统门的结构区别,并围绕一下3个问题开展讨论:问题1:(人脸的)信息从哪来的?问题2:对(人脸的)信息做了怎样处理?<比对>问题3:比对 (人脸)信息后,执行什么操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梳理出信息系统的三个关键要素。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对比观察及3个基本问题的讨论,让抽象的信息系统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化、简单化、有趣化。分组探究,认知信息系统1.明确任务,组员分工(1)课件出示活动任务和要求:分成四组,每组依据“探秘锦囊”要求,探究一种聪明门的打开方式。设计意图:每组设置不同的聪明门任务,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去探索,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活动前,提出活动要求,给出探秘锦囊的使用方法,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2)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分工。四人一组,每组成员明确分工。提出“相对分工、绝对合作”的要求。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在活动前指导分工,明确任务。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2.分组探究,新知学习(1)探究聪明门的打开方式学生依据探究锦囊的流程,层层探索,梳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具体的流程如下:(看微视频,学习相关的知识,认识相关传感知识。) (看一看)(在实物中,找出信息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认一认。) (找一找)(按锦囊中的实验步骤,试一试打开聪明的门?(不同门的实验有区别)) (试一试)(实验过程中,交流讨论还有什么新发现?) (想一想)(画出工作流程,标出采集,处理信息,执行结果设备) (画一画)学生探究时,教师参与活动,分组指导。设计意图:师根据每组需要,分别设计4份探秘锦囊,为学生的充分探究做好支撑。通过学习支架,降低学习的难度,教会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锦囊设计,考虑了流程图和实际体验相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理解。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同时让生活实践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2)分享交流聪明门的工作流程请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小组分享围绕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交流。①聪明门的名称。②演示聪明门的打开方式。③分享流程图及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分享交流,梳理不同聪明门的关键设备及工作过程,进而加深理解对信息系统工作过程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抽象的概念生动化。巩固运用,拓展延伸1. 提出问题:如果你的家里,选择一种聪明的门,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强调信息系统安全意识。2.播放“智能门安全”视频,了解信息系统安全。设计意图:经过体验——分享——反思——再分享的过程,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系统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总结提升,建构认知1.说说身边的信息系统它们的工作过程。围绕三个基本问题:信息从哪来的?信息做了怎样处理?执行什么操作?展开交流讨论。(案例:红外测温仪、感应水龙头等)2.回归板书,用板书再次总结新课,建构认知“信息系统”大概念。板书设计附:4组导学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