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25章 第三节 免疫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25章 第三节 免疫教案

资源简介

《免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免疫相关知识,树立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意识,进而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功能。
【教学难点】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人为什么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呢?其实这些问题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
过渡:人之所以能在有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三道防线。
二、新课学习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自学:阅读课本,学生2人一组,完成课前老师分发的学案。
1、思考: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
师生归纳: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最外面是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它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可以清除异物,它们的分泌物——黏液也可吸附细菌和脏物并将之排出体外。
综上,皮肤和黏膜有阻挡、杀菌和清扫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阅读:资料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两个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链球菌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有什么样的功能?
链球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杀死,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2、思考: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
师生归纳:这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当病菌入侵人体时,吞噬细胞会聚集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身体弱时、免疫力下降时病菌侵入人体,血液、淋巴与组织液等处分布有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菌。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人体泪液、唾液、血浆等液体中,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也可使病毒失活。因此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机体内有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中,可以包围细菌、衰老的细胞等,将其消化分解。
上述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屏障,其特点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讲述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
了解免疫器官
骨髓,可以生成白细胞和红细胞等;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刺激淋巴组织生长,促进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
脾脏,含有吞噬细胞;
淋巴结,含有吞噬细胞;
这些都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它们随时监视外来物的入侵,抵抗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对机体的危害,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下面是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蛔虫、衣原体等常见的抗原。
特异性免疫大体过程是病原体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促进吞噬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
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方式将抗原清除。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例如,患过天花的人只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而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
合作探究: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共同完成PPT中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通过生活实例、语言描绘等不同的途径来创设有关情境,结合形式上的新颖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等情境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很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