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3.明白排尿的意义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学方法: 观察法、绘图法、数据分析法。课型:授新课教学过程设问: 在每天的课间,同学们会时不时的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去干什么?生答。人体内的废物都有哪些?教师:大家以自身为例,想一想人体出汗、呼气排出的有什么物质? 学生:有水、盐(汗是咸的),还有二氧化碳。 教师:大家再想一下,尿液和粪便中排出的有什么物质? 学生:尿中主要是水,还有尿素(有臊味),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体内的这些废物都是组织细胞产生的还是人吃进去的?人体内的废物过多了会怎么样呢?生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实例,参看课本上边的文字思考:体内的这些废物以什么形式通过什么结构排出体外的?学生思考回答后,展示幻灯片并进行总结。导入新课:根据刚才的回答大家知道了:人体内会产生很多的废物,而这些废物若积存在体内将会阻碍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的排出体外,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排出体内废物最主要的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这需要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读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各结构的功能。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并让学生讨论:(1)、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通?泌尿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根据观察到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脏的颜色,想像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是怎么样的?血液是怎么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对讨论好的小组以及同学表示表扬,鼓励那些讨论不太好的小组和同学以后要努力呢。那么,尿液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肾脏的内部结构吧。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边引导学生观察边给学生讲解(之后给学生展示幻灯片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学生动手绘肾单位的结构图进一步强化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上边的资料分析(同时展示幻灯片)并让学生展开讨论:(1)、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了哪些物质?(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资料分析”的结果:一、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其他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双手,一手四指握拳代表肾小球,大拇指翘起代表出球小动脉,胳膊代表入球小动脉,一只手半握另一拳模拟肾小囊与肾小管, 并让学生在自己所绘肾单位图中标出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中的液体成份。紧接着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例及相关尿液化验单,考虑下边的这个问题:血尿、蛋白尿、糖尿是怎么回事?尿液的形成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而且大家还知道:尿液属于废物,在体内积存的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必须及时的排出体外。那么尿液又是怎么排出体外的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说出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排尿的意义。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及时的提醒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注意:1、每天应该喝足量的的水;2、不要憋尿;3、得了病要及时去看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