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节 哺乳动物学习目标 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核心素养 1.关注哺乳动物的发展状况及其保护。2.认同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3.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等。一、导入新课展示各种各样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包括陆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动物,质疑:这些动物的形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属于哺乳动物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动物界最高等的一类动物——哺乳动物。二、探究新知探究一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哺乳动物的图片,思考:从体表来看,哺乳动物与其他类群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几种动物的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体表有毛)教师进一步提问:所有的哺乳动物体表都有毛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讲述: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多媒体展示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学生看图,回答教师问题。)师生共同总结: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2.多媒体展示袋鼠、熊猫、猴子哺乳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殖、发育等方面说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青蛙产小蝌蚪的数量和成活率,鱼产鱼仔的数量和成活率,以及哺乳动物产仔的数量和成活率,思考胎生、哺乳的优越性。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教师讲述:优越性: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幼崽。胎生比卵生提高了后代的出生成活率。原因: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幼崽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3.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参与教材P38的“观察与思考”活动,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教师讲述:通过此活动,我们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请同学们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会想到门齿撕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4.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牛、马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和器官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学生对比几种图片,联系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容后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答出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教师讲述: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探究二 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教师过渡:哺乳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那么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进行回答)提示:有益:食用、药用、经济价值、人类的帮手等。有害:传播疾病,损害农、林、牧业等。2.有些哺乳动物对人类生活有害,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消灭它们呢?我国洞庭湖曾爆发“人鼠大战”,想一想:鼠害成灾的原因有哪些?人类应该怎样将有害动物的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为什么国家禁止施用“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灭鼠?你认为是否应该将鼠类彻底消灭?学生讨论回答。3.技能训练:综合和概括动物的主要特征。学生阅读教材P39“技能训练”综合和概括,认真思考还有什么需要修改和补充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胞结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对动物部分的学习进行提升和总结。三、小结本节学习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请学生们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收获。见课件在进行胎生、哺乳和牙齿分化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观察为主,先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学会分析讨论,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讲解为主,应该多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