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通过数的加法启发我们,从运算的角度看,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可看作向量的加法.借助于物理中位移的合成、力的合成来理解向量的加法,让学生顺理成章接受向量的加法定义.结合图形掌握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联系数的运算规律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情分析】从学生最为熟悉的数及其运算谈起,通过类比数的加法,以位移的合成为背景引入向量加法的三角形原则,以力的合成为背景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课题 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 课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教学 目标 基础性目标: 1.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挑战性目标: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性目标: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重、难点 重点:1.两个向量的和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难点:数形结合求向量的和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课前 准备 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向量的大小和方向 是如何反映的?什么叫零向量和单位向量? 通过复习上节所学,引入本节新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概括、类比推理的能力。教学 过程 二、出示问题 思考1:如图,某质点从点A经过点B到点C,则这个质点的位移怎么表示? 1.已知向量和,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向量叫做和的和,记作.即。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根据向量加法的定义得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口诀】首尾相连首尾连。 思考2:某物体受到F1,F2作用,则该物体所受合力怎么求? 【答案】 从运算的角度看, 可以认为是与的和,即力的合成可以看作向量的加法。 2.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图,以同一点O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和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则以O为起点的对角线OC就是和的和,我们把这种作两个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口诀】起点相同,对角线为和。 思考3: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一致吗?为什么? 【答案】一致。平行四边形法则中利用了相等向量的平移。 注:向量的加法运算结果还是向量 对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我们规定。 例1.如图,已知向量和,求作向量。 解: 探究1:如果向量和共线,它们的加法与数的加法有什么关系?你能做出向量吗? 【答案】(1)当和同向时, (2)当和反向时, 探究2:结合例1,探索之间的关系。 【答案】由例1和探究1可得,当和反向或不共线时,;当和同向时,。所以,。 结论:一般地,有。 探究3: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向量的加法是否也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答案】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所以。 在图(2)中,, ,所以, 。 结论: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 通过思考,由质点的位移引入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口诀,让学生更容易识记法则。 通过思考,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考,进一步理解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怎样用向量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的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标 检测 1.化简+++的结果等于( ) A. B. C. D. 2.在四边形ABCD中,=+,则一定有( ) A.四边形ABCD是矩形 B.四边形ABCD是菱形 C.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若|a|=|b|=1,则|a+b|的最大值为________. 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且=,=. 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课堂 小结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2.; 3.向量加法的运算律。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