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生物第六单元第20章第4节 性别和性别决定【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20章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人体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对学生而言,是神秘而敏感的,学生对该话题颇具兴趣。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获得有关性别的知识。而且,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的家庭母亲如果生出女孩,好像就是罪不可恕的事情,就只有全家人的责难。在学习本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用科学地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想去感染周围的大人。同时,生男生女的原因又是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确定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标分析】学习本课后,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真正理解男女平等;能够用科学思维方式,解释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会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并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思想,会利用已经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结论。本课在八年级上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学习的,学生对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有所了解,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象生动的学习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的学习方式,进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出现的差异而导致有的学生在解释生男生女机率是相等的这一原理时理解不过来,所以在综合运用的时候需要老师进行适时的指导。【课时规划】学习内容 预设课时性别和性别决定 1课时【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目标:能够分析解释生男生女的原理。重点、难点:生男生女原理。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四、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游戏。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通过游戏,是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放上一张婴幼儿的图片,然后提问:看到这幅图,你们知道这个小孩是男孩还是女孩? 2、导入新课:性别和性别决定 思考:图片中是男孩还是女孩? 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跟着老师思考。新课 探究 任务一 看人体染色体示意图,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剪下事先打印好的人体23对染色体,比较男女性染色体的异同。 师生共同总结。 问:人体的染色体和他的性别又有什么关系呢? 动手,并仔细观察男女染色体的异同。 思考问题。 由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引出 人类的染色体中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通过动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认同男女性别的差异,主要是由第23对性染色体决定的。 通过问答的方式师生共同解答,加深学生的印象。任务二 课件展示性别遗传的基因围解,师生共同分析生男生女的秘密。 结论:生男生女是由男性(父亲)决定的。提出问题:一对夫妇怀孕后生男生女的概率有多大? 实验演示: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找两个学生,一人记录一人实验。在一个透明奶茶罐里装入相同数量的两种不同颜色的珠子,分别代表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下部用一个吸管联通;另一个透明奶茶罐里装入相同数量的同色珠子,代表女性产生的X卵细胞。学生一手一个奶茶盒,同时摇晃,进入吸管的珠子颜色记录下来,反复40次。 教师同学分析得出生男生女的原理。 问:理论上男女比例接近1:1,但现实生活中,男女性别是1:1吗? 课件展示近几年来几次人口普查时男女比例统计图,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认真思考。 由2名学生代表完成实验,其余同学注意观察实验,分别抽取40次,再通过数据分析生男生女出现的概率。 认真思考、分析。 思考现实生活中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认同现实,并要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实验材料简单,学生自己参与,加深印象,也更容易理解。 联系实际,让学生认同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只有通过努力,才有机会以更好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迁移应用 人的性别会不会受医疗技术的影响?拓展提升 1.生男生女主要决定于谁? 2.小明是个男孩,所以他只接受了父亲的基因,没有接受母亲的基因? 3.小明的父母如果再生一个孩子,从理论上讲,生男孩的机率有多大? 1、错,生男还是生女主要决定于父亲。 2、子代的基因一半来自于父亲,一半来自于母亲。 3、50%总结反思 感悟升华 在游戏环节,多几个学生参与效果更好。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4节 性别和性别决定 一、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二、子代的性别取决于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类型教学反思 让学生觉得在自主学习课程中都有着很具浓厚的学习活动兴趣,参与性要求非常地高,在读图、游戏学习中可以充分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可能是我们本节课上得最成功的地方。在游戏教学中突破知识重难点。同学积极参与,并能由此带领学生们经历一种从纯感性发展到纯理性思考的发展过程,以最终真正地达到全面掌握课本知识重点的目的。最后的社会实际理论联系过程中,引导广大学生转变"重男轻女"这样的中国封建文化传统教育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