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课本实验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课本实验设计

资源简介

(4)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课本实验再现
一、提出问题
小鼠经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行为的次数与走出迷宫所需时间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二、作出假设
小鼠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越多,最后小鼠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越短。
三、实验步骤
1. 用泡沫塑料板或纸箱构建迷宫。高度以小白鼠不能爬上为宜,上面也可以盖上一玻璃板。在迷宫的出口处放置食物。
从迷宫的入口放入经过饥饿处理的小鼠,同时马上记时,并在出口处等待。记录小鼠从入口到出口所需的时间。如果在2分钟内小鼠还不能到达出口,需要适当引导,使小鼠到达出口处获得食物。
重复上述实验5到7次,根据小鼠实际情况耐心训练,并把相应的时间填写到下表中。
小鼠走出迷宫获得食物的时间记录表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时间
请认真操作并完成上表,数据要具有真实性。
四、实验结果
不同动物学会绕道取食的快慢有差别。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是不一样的。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甚至不用经过“尝试与错误”。
拓展训练
1.关于“小鼠走迷宫”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探究小鼠的先天性行为
B.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
C.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都一样
D.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2.在“小鼠走迷宫”和“蚯蚓走T形迷宫”的实验中,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明显较少,这说明( )
A.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 B.动物越高等,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D.以上三项说法都对
3.某生物学习小组利用甲乙丙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尝试的次数分别为180次、8次、50次,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蚁巢的,进行了以下实验:我们选择两只正要回蚁巢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两侧触角,另一只蚂蚁不做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蚁巢的路的
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巢较近的地方
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蚁巢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
D.本实验存在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5.蜘蛛结网是下列哪种行为( )
A.学习行为 B.先天性行为 C.社会行为 D.迁徙行为
6.下列关于动物的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飞蛾扑火是后天学习行为
B.后天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C.后天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D.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7.某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白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探究活动:选取三只一天未进食的小白鼠(A、B、C)分别走同一个迷宫(如图甲),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测得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分析:
小白鼠 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5分55秒 4分34秒 2分9秒
B 4分27秒 3分13秒 1分40秒
C 7分51秒 5分34秒 2分25秒
(1)根据本实验,你认为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
(2)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行为。
(3)三只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说明此类行为的获得是建立在_________因素的基础上的。
(4)根据图乙曲线,发现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的三次时间有共同规律,即_______________,可见此类行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_________(选填“强化”或“弱化”)。
(5)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白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经过短时间训练获取食物,说明动物越_________,学习能力越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项,小鼠属于哺乳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小鼠比蚯蚓高等,学习能力比蚯蚓强,走迷宫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故B项正确。
A项,小鼠走出迷宫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完成的,属于学习行为,因此这属于探究小鼠的学习行为,故A项错误。
C项,不同小鼠的神经系统结构以及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其熟悉迷宫的能力是不一样,故C项错误。
D项,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若长期不使用则会忘记,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答案:D
解析:与蚯蚓相比,小鼠走迷宫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明显较少,说明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小鼠比蚯蚓高等,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明显较少,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3.答案:B
解析:“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经过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动物甲、乙、丙完成绕道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分别是180次、8次、50次。分析数据可知,因此这三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是乙→丙→甲。故选B。
4.答案:B
解析: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余条件均应相同且适宜。根据试题描述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蚂蚁触角,因而除触角不同外,其余条件都应保持一致,B的叙述是错误的。
5.答案:B
解析:蜘蛛结网属于遗传基因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故选B。
6.答案:D
解析:A、飞蛾扑火是一种生来就有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错误。BC、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消失,BC错误。D、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动物出生时必不可少的行为,D正确。
7.答案:(1)不同小白鼠经过训练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样吗
(2)学习
(3)不同;遗传
(4)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所用的时间随着次数的增加都在减少;强化
(5)高等
解析:(1)根据试题的描述可知,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同小白鼠经过训练学会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样吗?
(2)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小白鼠通过训练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三只小白鼠找到食物的时间不同,是因为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4)通过曲线可知,三只小白鼠获取食物所用的时间随着次数的增加都在减少,说明通过训练可以强化学习行为。
(5)若把小白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经过短时间训练获取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更能够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