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不等式《2.2.4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定理.2.能够简单应用定理求最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均值不等式定理的证明和应用.2.会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教学难点:注意运用定理求最大(小)值的条件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整体概述问题1:阅读课本第71~75页,回答下列问题:(1)本节将要研究哪类问题?(2)本节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在本节课中回答相应问题.预设的答案:(1)本节将要研究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2)起点是不等式的性质以及比较法,目标是知道均值不等式,会证明均值不等式定理,会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进一步提升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素养.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读本,让学生明晰本阶段的学习目标,初步搭建学习内容的框架.二、探索新知1.情境与问题问题1:给定两个正数a,b,数称为a,b的算术平均值;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值.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实质上是这两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中点坐标,那么几何平均值有什么几何意义呢?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之间有什么相对大小关系呢?【尝试与发现】(1)假设一个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b,求与这个矩形周长相等的正方形的边长,以及与这个矩形面积相等的正方形的边长,并比较这两个边长的大小;(2)如下表所示,再任意取几组正数,算出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猜测一般情况下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的相对大小,并根据(1)说出结论的几何意义.a 1 2b 1 41 31师生活动:学生完成上述问题,从具体实例中可以看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教师总结.2. 探究新知知识点1 均值不等式均值不等式 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师生活动:学生证明,教师指点!证明 因为a,b都是正数,所以,即.而且,等号成立时,当且仅当,即a=b.教师点评:值得注意的是,均值不等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正实数,因此我们可以代入任意满足条件的数或式子,比如一定是正确的.设计意图:均值不等式的证明不是太难,放手让学生自己证明,这样既能较好地复习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方法,又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定理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其证明方法还可能是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等.综合法证明如下:因为,所以,所以.即.又因为a>0,b>0,所以,即.显然,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知识点2 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问题2:均值不等式也称为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中的a,b还可以为零),其实质是:两个正实数的算术平均值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值.那么,均值不等式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将均值不等式两边平方可得.如果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b,那么矩形的面积为ab, 可以看成与矩形周长相等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均值不等式的一个几何意义为:所有周长一定的矩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想一想】你能推广这个结论吗?比如所有周长相等的三角形中,什么样的三角形面积最大?平面上,周长相等的所有封闭图形中,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最大?预设的答案:正三角形,圆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结论.类比思想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合情推理!问题3:如图所示半圆中,AB为直径,O为圆心.已知AC=a,BC=b,D为半圆上一点,且DC⊥AB,算出OD和CD,是否可以给出均值不等式的另一个几何意义?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在RtΔABD中,由于DC⊥AB,利用射影定理可得,又,由图可知,所以,变形为.结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是:一个圆的直径大于等于垂直该直径的弦.三、初步应用例1 (1)已知x>0,求的最小值,并说明x为何值时y取得最小值.(2)已知x∈(-1,3),求y=(1+x)(3-x)的最大值,以及y取得最大值时x的值.(3)求函数y=x(1-x),的最大值.师生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教师书写规范解答.预设的答案:解 :(1)因为x>0,所以根据均值不等式有其中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即x2=1,解得x=1或x=-1(舍).因此x=1时,y取得最小值2.(2) 当x∈(-1,3)时,一10,3一x>0.由均值不等式可得.从而(1+x)(3-x)≤4,即y≤4.当且仅当1+x=3-x,即x=1时,等号成立.从而x=1时,y取得最大值4.(3)错解:由,易知1-x>0,从而.所以y的最大值为.正解:,当时,.设计意图:通过该例说明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一类函数最值.方法总结:(1)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a,b均为正数;二定,不等式一边为定值;三相等,不等式中的等号能取到,即a=b有解. (2)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3)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等号必须取得到才能求出最值,若题设条件中的限制条件使等号不能成立,则要转换到另一种形式解答.例2 (1)已知矩形的面积为100,则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6,则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分析:在(1)中,矩形的长与宽的积是一个常数,要求长与宽之和的两倍的最小值;在(2)中,矩形的长与宽之和的两倍是一个常数,要求长与宽的积的最大值.教师书写规范解答.预设的答案:解 :(1)设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x与y,依题意得xy=100.因为x>0,y>0,所以所以2(x+y)≥40.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由,可知此时x=y=10.因此,当矩形的长和宽都是10时,它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为40.(2)设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x与y,依题意得2(x+y)=36,即x+y=18.因为x>0,y>0,所以因此,即xy≤81.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由,可知此时x=y=9.因此,当矩形的长和宽都是9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设计意图:通过该例说明如何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实际应用问题.方法总结:求实际问题中最值的一般思路 :(1)读懂题意,设出变量,列出函数关系式;(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3)在定义域内,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时,一般先考虑用均值不等式,当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不具备时,再考虑利用第三章要学习的函数的单调性求解.(4)正确地写出答案.练习:教科书P76练习A1, 3补充练习:(1) 已知a为大于0的常数,x>0, 求的最小值,并求y取得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值;(2) 已知x <0, 求的最大值,并求y取得最大值时相应x的值;(3) 已知x>1, 求的最小值,并求y取得最小值时相应x的值;(4) 已知x <1, 求的最大值,并求y取得最大值时相应x的值.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完善.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参考答案为: (1) 当时,y有最小值为;(2) 当x=-1时,y有最大值为一2;(3) 当x=2时,y有最小值为3;(4) 当x=0时,y有最大值为一1.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1.板书设计:2.2.4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1. 均值不等式2. 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3.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例1例22.总结概括:回顾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什么叫均值不等式?如何证明?(2)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是什么?(3)如何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师生活动:学生总结,老师适当补充.作业:教科书P76练习B 1,2,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