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用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2.参考有关资料探究蜜蜂的通讯方式,把探究(或证实)的结果向全班交流。3.了解其他动物的通讯方式。4.利用动物的通讯方式,吸引益虫,消灭害虫,为人类造福。●教学重点1.动物随时交流信息的重要性。2.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3.培养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侦察蚁通过什么方式将信息告知其他工蚁。工蚁又是凭借什么找到食物的。 ●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发式、实验法、探究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动物世界之“动物信息交流”光盘、VCD、面包、鱼缸、蚂蚁(一窝)、28张正方形白纸片、28片杨树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社会行为”的特征,请同学们讨论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何意义?以白蚁举例说明。分组讨论2分钟后,抽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参考答案:白蚁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及明显的分工,如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相当于公安、军事部门;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相当于建筑部门和食品部门;雄蚁、雌蚁负责繁殖后代,延续种族,四者既分工又合作,保证了蚁群的安全、生活及繁殖,对白蚁群的生存起了决定性作用。)(学生活动)采取激励和竞赛法。比哪一组回答的有序而完善。肯定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活动)上节课我已安排第一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39页探究实验,把研究蚂蚁通讯的方式的实验过程和结论现在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活动)参照下列层序进行1.探究课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2.本小组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3.探究计划及行动:(1)用大些的鱼缸(透明、便于观察)饲养一整窝蚂蚁(在野外找)。(2)在距蚁穴稍远的地方放一些面包,看蚁群派出的侦察蚁如何侦察?(报告看到的现象的每一个细节)(3)侦察蚁返回去后,见到其他工蚁有何细微的行动?(4)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一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洞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蚂蚁的行动。(5)蚂蚁在纸上留下气味了吗?如何证明?(6)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蚂蚁要走的路径。当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并将食物放在圆心处,蚂蚁的行动有无变化?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7)补充说明。你们用什么饲养蚂蚁?做实验用什么食物较好?把纸片换成杨树叶可否?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教师活动)听了一组代表的汇报,请同学们讨论: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依靠气味吗?(学生活动)分组讨论2分钟后,各自发表见解,并讲出依据。(教师活动)许多种动物营群体生活,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就需要通讯。例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腺体分泌能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挥发性物质,并且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再看一下熊猫、长尾猴、蜜蜂各自的种群内又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教师播放录像一:一只发情的雌熊猫爬到树上发出一种声音,闻声两只雄熊猫跑过来为夺取交配权打斗起来,最后战败一方逃走,胜方与雌熊猫交配……录像二:一只黑长尾猴发现雄鹰在天空盘旋时,发出一种叫声,仍在大树外侧或站在草地上容易受到袭击的猴立即聚集到树林附近浓密的树枝间或窜入密密的灌木丛中。另一只长尾猴发现地面有一条蛇,发出第二种声音,其他猴子闻声后,腿直立并仔细审视地面……录像三:蜜蜂发现蜜源后,返回巢跳起舞蹈(8形舞、圆形舞、抬头、低头、摆尾,各有不同的含义,代表着不同的信息),其他工蜂得到信息到蜜源处采蜜……教师提问:课外第二小组到养蜂的农户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在请第二组代表发言,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活动)注:第二组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同学们,动物之间能进行通讯,但每种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请同学们把你在报纸、杂志、电视、网上得到的有关知识告诉大家,共同分享,好吗?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讨论:如何利用害虫的通讯方式消灭害虫?学生回答: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②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联系,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教师活动)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小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结束语: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巩固练习]1.下列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是A.蜜蜂的舞蹈动作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蜥蜴遇到敌害,断掉尾巴答案:D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