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资源简介

1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同时,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也已经基本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本节课再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做参照物,运用合适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合理的运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米尺,学生尺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2.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对比、推想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合适的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长度观念,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通过合作,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方法
我采用探究发现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并逐步概括得出结论。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马大哈同学爱上了写数学日记,我带来了他的一篇大作。
可是米和厘米两兄弟不服气,认为马大哈同学不了解他们兄弟俩,没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所以兄弟俩乱蹦乱跳,数学日记便变成这样了,请个孩子读一读: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步行到离家500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0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我听到有孩子在小声嘀咕,发现问题了对吧?马大哈同学也被他们兄弟俩吵晕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那我们快点学完今天的知识就来帮他吧。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说说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2.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1米各有多长。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3.估测教师准备的几根尺子的长度
学生利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
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长度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问题。
(一)课件出示旗杆图片,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
1.想一想
师:见过旗杆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学校里见过。
2.议一议
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
同桌同学合作,借助自己的身高或身边熟悉的物体与旗杆的高度相比较,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写在答题卡上。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怎样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利用希沃授课助手)
预设:
生1:(用手比划)1厘米这么长,13厘米就这么一点高,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这么矮,所以,一根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2: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13厘米就是13个1厘米,比我用的尺子还短,旗杆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旗杆有13米高。
生3:我尺子上从0到13的长度就是13厘米。这太短了,旗杆还没有我的尺子长,只能是13米高。
生4: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我觉得旗杆有好多个1米长,应该是13米高。
生5:我们自己有1米多高,旗杆比我们高很多,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6: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是13米高。
……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类确定长度单位的问题时,首先脑海中要想一想自己见过或了解的物体的样子(板书:想一想),然后用自己熟悉的物体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我们自己的身高等)去跟他比较或推测(板书:比较、推测),最后得出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4.解答合理吗?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用学生的身高与旗杆的高度比较,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小结:检验也很重要哦。
(二)你还能举出用“米”和“厘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同桌合作完成,由一名同学写在学习卡上。
小组讨论,汇报。(利用希沃授课助手)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米去描述,如:楼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操场的长度、马路的宽度等等;哪些物体的长度合适用厘米去描述,如:书本的长宽高、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等比较小的物品。
展示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四、运用新知
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挑战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是用厘米还是米作单位呢?我们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比拼一下,哪组才是今天的优胜小组呢?
1.教材做一做。
A.课桌的宽是40厘米还是40米?
B.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
C.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地选择长度单位,不然不但会闹出笑话,而且会影响我们测量的结果。
五、巩固提升
马大哈同学是个爱美的孩子, 她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觉的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长200厘米更合适。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将长度单位和数据相结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六、联系实际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现在我们再看下马大哈同学的数学日记,有问题吗?(有)难怪米和厘米兄弟俩不服气呢。
再请大家帮马大哈同学搞定米和厘米兄弟俩吧!
数学日记: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步行到离家500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0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同学们,米和厘米两兄弟终于安静下来了,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不会将米和厘米的位置放错啦!
七、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的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想一想
比较、推测
得出结论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