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细胞通过分裂增殖 教案一、设计思路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先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旧知和学习有丝分裂的相关概念,再积极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一般过程及其特点,然后学生模拟操作有丝分裂的过程,将微观、抽象的染色体具体化、 形象化,学生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对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二、教材分析“细胞通过分裂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生命历程”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染色体的复制、加倍与平均分配”是教学的重难点,本节的学习为后续的减数分裂、遗传和变异、细胞的全能性、克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尽管教材前面安排学习了细胞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中的物质准备和结构变化,但是“有丝分裂保证了遗物质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依然较为微观抽象,尤其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及DNA数量等的变化给准确认知带来了困难。三、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有丝分裂的过程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和掌握,如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染色体和着丝粒的数量关系、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等,所以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学生才有可能理解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的动态变化。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说出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物质和结构的变化特征,明晰其中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生命观念) (2)利用扭扭棒制作有丝分裂的物理模型,学习模型制作原则,合理选材并充分体验模型构建的完整流程,发展模型与建模的能力,提升科学思维。(科学思维) (3)通过辨识图像,总结有丝分裂过程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归纳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模型制作六、教学重难点重点: 有丝分裂过程与实质 难点: 有丝分裂的实质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最近是什么水果丰收的季节 2、黄岩蜜桔是黄岩特产之一,远近闻名。这就是一颗橘子树,在每年的4-5月开花,开花之后经过人工或者昆虫授粉,受精,结果。所以橘子生命的诞生起源于一个(),然后先通过什么方式变为多细胞橘子? 橘子;受精卵;细胞分裂 通过学生当下经常吃的水果-橘子引入,体现生活处处是学习,创建熟悉感,更快进入课堂。有丝分裂的本质 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有? 2、其中()是真核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有关------学案里的相关内容 过渡语: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 )增加,但是( )和( )都不发生变化。推得:有丝分裂过程中()稳定,即()稳定。 两只粉笔代表一个细胞中的两个DNA分子,若这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DNA数量应该为()个,一个2如何变为两个2 DNA 的载体是染色体,所以DNA的复制就是(),DNA的平均分配就是() 总结:有丝分裂的过程就是围绕如何将复制好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这个中心问题展开的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3、细胞数量,形态,功能;遗传物质;DNA 4、2个;DNA先复制再平均分配 5、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在复习和学校的过程中理解只是内在的逻辑性。 掌握有丝分裂的主线任务(本质):将复制好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粒、姐妹染色单体、DNA数的关系 过渡语:DNA的载体除了染色体这一种形态还有什么形态? --染色质 1、展示图片复习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复制是什么形态?平均分配是什么形态?(利用纸张的复印和毛线球更易分离来讲解) 3、染色质螺旋变短变粗为(),4、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前先要完成复制:讲解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 染色质先复制后有1条染色质,2个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 复制的染色质螺旋后1条染色体,2个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着丝粒分裂2条染色体,0个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 5、细胞分裂周期包括:()和()。分裂间期准备阶段总是长于M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三年学习参加三天的高考。 2、复制是染色质的形态;平均分配是染色体的形态。 3、染色体。 4、总结得出:着丝粒数目=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复制后才会有姐妹染色单体。 5、分裂期和分裂间期。 1、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理解染色体复制时是染色质的状态,平均分配是染色体的状态; 2、了解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有助于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没有染色单体做铺垫。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 说出细胞核结构--最重要的变化是()--G1期()--G2期()--因此这个过程哪些细胞器比较活跃?此时染色质:DNA:姐妹染色单体:4,8,8。 2、前期 根据图形解释“两消”、“两现”,并根据时间排列。 此时染色质:DNA:姐妹染色单体:4,8,8。 3、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上,强调: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 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数目清晰,是()和()的最佳时期。此时染色质:DNA:姐妹染色单体:4,8,8。 4、后期 着丝粒一分为二,结果使()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纺锤丝的附着点就在着丝粒上,强调着丝粒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复制的染色体可以均等分配到子细胞中。此时染色质:DNA:姐妹染色单体:8,8,0 5、末期 “两消、两现”原来出现的消失了,原来消失的出现了。 赤道面中央出现了“囊泡”,囊泡聚集形成细胞板--细胞壁。强调:真实存在的结构。 囊泡里有什么? 此时什么细胞器比较活跃? 此时染色质:DNA:姐妹染色单体:4,4,0 总结:用扭扭棒演示一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6、活动:学生利用扭扭棒模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变化(注:一根直的扭扭棒代表染色质)。 活动结果展示。 1、S期的DNA复制,合成DNA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和核糖体的增生,合成M期所必须的一些蛋白质;线粒体和核糖体。 2、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 3、 “赤道面”上;观察;研究 4、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为两条独立的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5、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纤维素和果胶。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呈现规律性变化。 2、围绕着“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物理模型并验证和完善模型。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完成了自主学习有丝分裂等相关概念,培养了“模型与建模”的能力这一明线任务;同时达成了从低阶认知到高阶思维的转变这一暗线任务,最终达成知识学习和思维锻炼的同步发展。有丝分裂会一直继续吗? 分裂到一定程度就会分化为组织:橘子-输导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 首尾呼应,细胞生长历程,分裂后继续分化为组织。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第五模块:夯实基础的内容。 巩固,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八、板书七、教学反思细胞通过分裂实现增殖是学生在微观世界认识生命本质的重要一课,同时又相对抽象,因此学习难度较大。本课时通过模型建构化抽象为具体、借用图片和视频等解决关键问题———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变化规律。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有效促进学生在深入思考和深度体验中建构核心概念,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动形象的比喻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作为复制和平均分配的原因。 但是,本课时教学过程中,由于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在前面各分裂时期的认识阶段,学生思考性较低,各个环节比较匆忙。可以考虑在活动中加入各个小组的互相评价环节,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由于节奏比较快,会出现许多自问自答的情况,没有给学生充分反应的时间。且每个小组只建立一个时期的细胞分裂模型,对于学生难度较大,不利于帮助建立整个有丝分裂的系统性变化,会导致学生只掌握一个阶段的染色体特征,不利于整体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