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2019)高一生物必修1导学提纲: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践 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习实验中涉及的“变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2019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作为细胞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先导内容,同时鉴于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更是很好地呼应了蛋白质的催化功能。酶的作用是与细胞代谢息息相关,是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的重要链接部分。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实验中的“控制变量”这一基本原则,同时能够具备基本的实验分析能力,故本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材中的实验存在着探究性不够、对活化能讲解较抽象等问题。二、学情分析知识水平:虽然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了解较少,但是通过初中化学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何为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能力水平:基于对实验的热情,能够展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自主分析,但是较为缺乏条理性和准确性。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设计,能够分析出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知道如何对自变量进行控制以及几个变量的原则。(科学思维、科学探究)2、通过实验结果,能够总结出酶的作用(科学思维)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教学难点: 1.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2.实验数据的处理。五、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讲授法学法:对比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展示比较不同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简要梳理实验步骤,通过表格进行总结。 将每一步所需的材料种类、使用量、使用条件和实验结果进行梳理和记录。 注意实验操作流程的规范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和定义以及实验原则 以讨论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引发思考: 1.实验中的四支试管相比,导致产生气泡数量的差异性原因是什么? 2.这些实验条件的设置是由谁来进行决定的?其目的是什么? 3.如果将实验以数学中的函数图像进行表示,以反应条件作为横坐标,那么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是什么?能够对其下一个定义? 4.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过氧化氢的浓度和体积要保持相同?如果不同组别采用不同的过氧化氢浓度和体积,那么实验结果和结论又会是怎样的?如果再次基础上再进行加热和添加过氧化氢酶同时处理,那么最终影响气泡产生速率快慢的因素究竟是哪一个还能否被探究出来?请同学们可以结合相关的实验进行具体说明。 气泡差异性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不同。 条件的改变是由实验操作者改变。目的是探究条件的改变对实验结果有怎样的影响。 纵坐标可以表示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或者氧气的产生速率,可以将其定义为因变量。 保证影响因素是相同的,如果采用不同的浓度则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实验如果受多因素同时控制,则其受哪个因素影响最大不能探究。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进行拓展延伸,能够充分挖掘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建立实验实施的基本原则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的各个变量和遵循原则,以此得出酶的相关功能。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提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七、教学反思实验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验结果中发现问题。由于微课需要服务学生的日常学习,在家进行实验时需要考虑实验材料是否便于获取,是否对学生的健康有不利影响,甚至在使用肝脏研磨液的时候也要考虑部分学生的民族信仰问题。所以需要鼓励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找到合适材料的替代品。例如过氧化氢酶就可以用马铃薯提取液,甚至香菇提取液来进行代替,实验材料更加容易获得,且现象明显。所以可以以此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对实验有所改进和创新,真正让“学中做”和“做中学”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