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掌握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过程与方法1.经历思考量与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思想。2.经历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难点:能依据正、反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 练习本教学过程板块一 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复习铺垫。课件出示:(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提出问题:①每道题中各有哪三种量?②其中哪种量是不变的?③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讨论后解答)预设生1:(1)题中有速度、时间和路程三种量,速度不变,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生2:(2)题中有速度、时间和路程三种量,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不变,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2.引入新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操作指导 通过复习巩固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板块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1 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59页例5。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40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 t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2.读题,并汇报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预设生1:已知条件是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40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生2:所求问题是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3.指名完整叙述题意。生:张阿姨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40元,李奶奶家用了10 t水。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4.自主解决问题。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先用40÷8=5(元)求出每吨水的价钱,再求出10 t水的价钱,列式为5×10=50(元)。5.说明: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6.出示学习指导。(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一组等式吗?(4)组内交流,准备分享。7.汇报。预设生1:因为用水量和水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且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也就是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用水量和水费成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正比例知识解答。生2: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x=50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50元。8.拓展练习。王爷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60元,求王爷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生:解:设王爷爷家上个月用了y t水。=40y=8×60y=y=12答:王爷爷家上个月用了12 t水。活动2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6。某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2.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3.思考、交流:例6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预设生1:可以用算术法解决。先求出原来5天的总用电量,再求出现在平均每天用电25千瓦时可以用多少天,列式为100×5÷25。生2:可以用列比例法解决。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用反比例知识解答。师:为什么可以用反比例知识解答?生:因为平均每天的用电量和用电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且平均每天的用电量和用电天数的乘积(即总用电量)是一定的,所以可以用反比例知识解答。师:如何运用反比例知识列方程解答?生: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25x=100×5x=20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4.拓展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生:解:设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y天。100y=25×30y=7.5答: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7.5天。活动3 总结用正、反比例知识解题的思路1.课件出示归纳提纲。(1)结合例5、例6的解题过程想一想,用比例知识解题时,应该怎样思考?(2)用比例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列出等式?(3)组内交流,整理好归纳总结的内容准备分享。2.汇报。预设生1:用比例知识解题时,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最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生2: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成正比例关系根据比值相等列式解答,成反比例关系根据乘积相等列式解答。3.小结:归纳总结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课件出示)“五步曲”:一找(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数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操作指导 “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考不可代替。”在这个板块的设计中,我逐渐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自己解答。在此基础上我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总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与到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板块三 练习巩固,内化提升1.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2题。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2.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圆珠笔,如果他只买单价是2元的圆珠笔,可以买多少支?(1)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2)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3)说出题中的等量关系。(4)利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5)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完成教材62页5~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集体评价)操作指导 练习题的设计紧扣例题,在操作时,不要只看最后的结果,应该让学生按照列比例解题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以便于教师掌握学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板块四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预设生1:我会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生2:我知道应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一找,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数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2.布置作业。教材62页8、9题。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用比例知识解题步骤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知识,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后的实践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题目中的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有以下感悟:1.课堂无法完全预设。课前的复习按照预期的设计顺利完成。当我出示例5,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分析后,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当两名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展示在黑板上时,我不禁一惊,这两名学生竟然用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一种是以前学过的归一法,一种是今天要讲授的新方法。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方案,学生用归一法解决后,我将会出示一个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步骤用比例解决,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理解题意,学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但是学生却在新课讲授前就能列出正确的比例,我顺势请板演的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自己的思路,同学们听了他的讲解,把我连续出示的几个基本练习都做对了。课后我反思这个环节,本来以为环环相扣的自学提示,会让学生在老师无形的指挥下理解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却没想到学生在尝试后,就能独立解题,之后我顺势请学生讲解,却让课堂呈现了更为灿烂的一幕。课堂永远是无法预设的,当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状况时,教师一定要学会调控,得当的调控能让课堂更加精彩。2.真实的课堂,常温常新。课堂上,当提问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时,很多学生都有些生疏,对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些陌生,经过老师提示后,学生们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这部分所用的时间比预先设定的时间长,这给我敲响了警钟,知识一定要常温常新,防止知识的断层。反思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科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同时,教师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应做好日常复习,让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牢记在学生心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