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学(人教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的作用两方面的知识内容;本节是学生探究本章内容的基础,特别是重点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是贯穿本章的主体,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为下节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优势:七年级学生对呼吸道的组成已经有初步的认识所以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了解和掌握。
劣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深入探究的耐心以及对知识的处理能力较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难点: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学生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通过分析有关的资料,学生能够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自主阅读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能够理解呼吸道的结构与呼吸道的功能是相适应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关注空气质量与健康关系;形成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呼吸 播放婴儿啼哭的图片和声音,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 教师小结:当你降生到这个世界时,你的第一声啼哭就标志着开始呼吸。从此,你的生活就离不开空气,你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你的健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生讨论思考后自由发言 这样设计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并不枯燥,有情景、有动作、有感觉,贴近生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呼吸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看书41页图4-26呼吸系统的组成图,说一说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在多媒体中播放呼吸系统组成图。 2.呼吸道的作用 教师活动:一、让学生阅读“资料分析” 教师给学生提出四组问题,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逐一解决,并对学生的讨论回答给予鼓励表扬 二、根据学生上述讨论教师提问: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类就能避免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危害么?同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空气污染和吸烟者的肺与健康人的肺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总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争取同学们的支持和认可。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观察图4-26呼吸系统的组成图。看书思考后表达各自观点,统一正确答案。最后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观点,相互评价。 第一组:阅读教材41页资料分析1、4、5讨论并回答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管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第二组:阅读教材41页资料分析3讨论回答 1.鼻子中的污物、痰中的污物都来自哪里? 2.展示给学生禁止随地吐痰的标志,提问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3.脏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 4.我们的身体有怎样的结构能将这些污物阻挡或者排出体外? 5.展示人体鼻毛的图片,提问鼻毛有什么作用? 6.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在我们的气管里面有没有和鼻毛类似的结构呢?说明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能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组:讨论患感冒时,用嘴呼吸会觉得嗓子发干,而用鼻子呼吸就没有这种感觉。你认为鼻腔能对进入到体内的空气进行怎样的处理? 第四组:1.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鼻腔有时会流血,这说明鼻腔有什么结构?能猜出它的作用么? 试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分析北欧人的鼻子形状和赤道附近的人的鼻子形状有何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相互研讨得出结论,发表观点,争取同学们的支持和认可。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利用教材中的信息以及生活常识,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呼吸器官的名称,然后以填图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出示“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描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学生观察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知识应用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有哪些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知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质疑环节 有关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 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答案的肯定。 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