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手拉手【教学内容】教材P44例题、P45练一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范围仍然适用,并能根据所学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乘的混合运算。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加、减、乘混合运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科书中,围绕学生为希望小学献爱心的情境提出了不同水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解决淘气的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原来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解决笑笑的问题的过程中,结合情境体会小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律的作用。【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也要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适当加以点拨和开展同伴间的帮助。【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快到六一儿童节了,学校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看!淘气和笑笑正在商量着送给小朋友什么礼物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探究竟。(板书课题:手拉手)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观察上图,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学情预设】生1:每本练习本2.8元。生2:每个铅笔盒6.1元。生3:每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1.解决问题1。(出示课件)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哪些已知条件?【学情预设】生:1本练习本2.8元,1个铅笔盒6.1元。师: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格外注意问题中的哪个词?【学情预设】生:分别。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全班汇报。【学情预设】生1:我先算3本练习本的价钱,2.8×3=8.4(元);再算3盒铅笔盒的价钱,6.1×3=18.3(元);最后把两件物品的价钱加起来,8.4+18.3=26.7(元)。生2:因为给3名同学买的物品一样,所以我先算出给1名同学买这两样物品需要多少钱,2.8+6.1=8.9(元),再乘3就是一共需要的钱数。生3:我的想法和前一名同学一样,但我列的算式是(2.8+6.1)×3=8.9×3=26.7(元)。生4:我列的算式是2.8×3+6.1×3=26.7(元)。师: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1)第1、2名同学是分步计算,第3、4名同学是列综合算式计算。(2)第4名同学计算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3)第3名同学的计算最简便。再让学生把第3名同学和第4名同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发现:将(2.8+6.1)×3按照乘法分配律展开即可得到2.8×3+6.1×3。师: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学情预设】生1: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生2: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2.解决问题2。(出示课件)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请有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学情预设】生1:2.8×5+7.2×5=14+36=50(元)生2:2.8×5+7.2×5=(2.8+7.2)×5=10×5=50(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两种算法,明确:第2种方法是第1种方法逆向利用乘法分配律后的变形,利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使小数乘法的计算更加简便。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完成教材P45“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计算的过程,说一说运算顺序。【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的方法。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生2:我知道了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师:很好,相信其他同学也有很多收获,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五、板书设计手拉手整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利用旧知识迁移新知识的课,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但是这些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是否适用于小数乘法,是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使学生始终亲身体验,参与知识的迁移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