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素养 目标 生物知识目标: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科学探究思维目标: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科学态度责任目标: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 重点 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教学 难点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课前:自主预习
环节 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 预习 (20分钟) 预习提纲 分小组预习,先看书后讨论,并在书上画要点。 评价后,出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二次 备课 针对学生的预学情况,针对性的改变教学策略。
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3min) 【知识回顾】通过第四章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你有了哪些了解? 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学生回忆旧知并回答。 通过回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为归纳光合作用做准备。
探究 过程(37min)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过渡】其实光合作用的发现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接下来我们一起穿越到2000年前,追随历代科学家的足迹,看看光合作用的发现之旅吧。 激发兴趣。
自主质疑,问题探究(3min) 【介绍】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于土壤。但是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对此却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著名的“柳树实验”。
精准讨论,合作探究(10min) 【探究一,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1的想一想,议一议,然后思考以下问题:1.随着柳树苗的生长,土壤中哪种成分发生了变化? 2.你认为这种成分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原料吗?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 4.海尔蒙特是否忽略了其他条件? 总结:水分是植物制造自身物质的原料。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17世纪后叶,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正是由于这些气孔,植物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
【探究二,阅读思考】后来在1773年,普利斯特利又做了一个经典实验。请同学们观看课本P122,图3-33普利斯特利实验分析: 1.这个实验中哪组是对照组?可形成几组对照实验? 2.实验装置为什么要密闭? 3.各组实验现象是什么? 4.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实验装置的玻璃罩能否改为不透明的黑色?为什么? 总结: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空气的成分,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氧气,消耗二氧化碳。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看似简单,但后人做得实验很多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图片】英格豪斯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是光的有无,因变量是光合作用的有无。 明确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1.自主质疑,问题探究(8min) 【过渡】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出问题】如何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呢? 2.精准讨论,合作探究(2min) 阅读P123探究提示以及PPT中设计提示,分组尝试设计该实验。 设计提示: 1.实验变量(自变量)是什么?如何设置对照组? 2.如何保证单一变量? 3.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检测?(参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学生根据提示,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3、精彩展示(6min) 播放演示实验,师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明确自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有无,因变量是光合作用的有无,思考通过什么手段控制二氧化碳的有无,明确实验原理,各小组展示实验设计,分析设计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提出问题】植物在光下产生了哪种气体?如何检测? 【展示视频】金鱼藻演示实验。 思考:该实验是如何收集气体的?是如何验证气体是氧气的? “排水取气”法。明确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卫生香进行检验,氧气具有助燃的作用。 总结: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有机物外,还产生了氧气。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视频或教师操作。 明确氧气具有助燃的作用。
【过渡】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问】光合作用的原料我们清楚了,那光合作用又产生了哪些物质呢? 【展示图片】萨克斯的实验图片。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总结:绿叶在光下可以产生淀粉。 【过渡】光合作用除了产生了淀粉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物质产生呢?下面的实验能够让大家看到光合作用还产生了什么物质? 学生观看实验图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自主质疑,问题探究(4min)【过渡】在农业生产上,为了更好地促进植物的生长,获得高产,可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条件。 【提出问题】结合光合作用反应式,想一想要提高光合作用反应,可以改变哪些因素? 【讲解】1.合理密植: 2.立体种植(间作套种):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学以致用。
2.精准讨论,合作探究(4min) 【提出问题】除了充分利用光照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呢? 提示: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显著增强,从而使产量大幅提高。 举例:(温室中增加二氧化碳的方法)增施有机肥料,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喷施二氧化碳等。 学生尝试从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进行分析。
总结 内化 (3min) 【提出问题】结合一系列实验,你能说出光合作用涉及的因素吗? 原料——水、二氧化碳 产物——有机物、氧气 场所——叶绿体 条件——光 【展示反应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练习书写光合作用反应式。 构建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明确光合作用的实质。 【强调】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拓展 延伸 (2min) 播放视频【光合作用科学史】 学生阅读拓展资料。 了解完整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课后:作业布置、总结反思。
课后 作业
学生 表现
教后 反思 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存在问题:
后期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