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生物技术与工程 第1章 发酵工程第2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二、微生物的选择培养与计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可有目的地培养某种微生物;概述平板划线法和实习涂布平板法是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常用方法;概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据此,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能运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解释选择培养基筛选微生物的原理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设计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并进行计数的方案3、依据设计的方案,运用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初步分离出目标菌4、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与微生物选择培养、计数等有关的实际问题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微生物选择培养的原理(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2、教学难点(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3、教学设计思路教师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准备好教学工具,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操作的同时进行同步思考,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生物界中微生物数量繁多,种类庞杂,要想从中分离出需要的特定微生物并不容易,尤其当要分离的微生物在混合的菌群中不是优势种群时,仅通过一般的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很难实现,该怎么办呢?2、新课讲授1、选择培养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 筛选水生栖热菌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条件能让水生栖热菌“脱颖而出”?2. 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得出水生栖热菌能适应高温环境,因此被筛选出来了。进而推理得出,在实验室中可以创造适应特定微生物生长的条件用于微生物的筛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自然环境对实验室中对微生物的筛选进行类比 ,从而领会选择培养基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教材第16页的“思考·讨论”,并回答讨论中的问题:1. 如果让你配制一种培养基,将土壤稀释液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出来,培养基的配方该如何设计?2. 该培养基与普通培养基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讨论选择培养基的配方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2、微生物的选择培养教师利用PPT展示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过程,并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自己总结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概念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拓展知识“梯度稀释操作”(1) 将分别盛有9mL水的6支试管灭菌,并按102~107的顺序编号。(2) 用移液管吸取1mL锥形瓶中稀释10倍的菌液,注入102倍稀释的试管中。用手指轻压移液管的橡皮头,吹吸三次,使菌液与水充分混匀。(3) 从102倍稀释的试管中吸取1mL稀释液,注入103倍稀释的试管中,重复第(2) 步的混匀操作。依次类推,直至完成最后一支试管的操作。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完成“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比较”的表格,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3、微生物的数量测定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组织学生自己总结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原理并小组讨论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在课件中展示并提问:1. 与平板划线法相比,为什么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细菌的计数?2. 通过此方法统计的细菌数目与它实际的数目相同吗?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尝试设计“土壤中红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过程,在设计结束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补充,然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土壤中红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视频,并在课件中展示提示的实验设计流程,学生在这老师给的流程中找出自己设计的优缺点,并进行反思总结通过观看视频和设计实验流程,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1. 培养基是否有杂菌污染?如何证明培养基未被污染?如果有杂菌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 选择多大的稀释范围进行涂布平板操作?该稀释范围是如何确定的?3. 在每个稀释倍数下,涂布了几个平板用于计数?为什么?4. 统一稀释倍数下涂布的几个平板上的菌落数是否有较大差异?如果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通过自己设计方案和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五、板书设计一、选择培养基二、微生物的选择培养三、微生物的数量测定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