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 4.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 4.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 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3.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等。
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教师总结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学生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简单介绍。
教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交流: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回答。
1. 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2. 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 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 mL,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阅读: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讨论回答: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1. 就“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2.“后来的古人类”用图4-3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后来的古人类”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后来的古人类”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1. 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2.“后来的古人类”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后来的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1. 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3.“后来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技能训练: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观性。阅读教材第六页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三、课堂小结
1. 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2. 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滥捕滥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3. 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发展的行为。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6~7页“练习”第1~5题。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C 6.B 7.A 8.B 9.B 10.D 11.D 12.C 13.B 14.D 15.D 16.C 17.D 18.A 19.A 20.D 21.C 22.C 23.C 24.D 25.B 26.C 27.D 28.B 29.C 30.B
31.(1)相等数量的小麦种子 给培养皿编号
(2)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PH的“酸雨”,对照组喷洒清水。
(3)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并分析实验结果。
(4)探究酸雨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等
32.(1)废电池浸出液会影响金鱼的寿命吗?
(2)大小、品种是一样的
(3)废电池浸出液对金鱼的寿命有影响
(4)需要
取同样的鱼缸加入等量的无污染的河水,在向鱼缸中放入三只金鱼,定时喂养同种饲料,观察、记录。
(5)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电池;对于废电池,应及时回收,集中进行安全处理。(回答出两条即可)
33.(1)该地区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2)酸雨对植物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的叶,毒害植物,使植物死亡。
(3)①开发不产生温室效应的新能源;②开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③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