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4.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4.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资源简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一节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第一节“血液”和第二节“心脏和血管”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也是对前两节中重要知识点的运用。血液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与后面的知识点(人体废物的排出)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章节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是本章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环节。这一节知识比较抽象,其重难点是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二、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通过比较血液成分的变化,能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二)能力目标
提高识图能力,思维能力,自学及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思路:
自然导课,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初步创设教学情境,复习旧知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快乐比拼:学生阅读课本,分小组比赛粘贴血液循环途径流程图。

你问我答,归纳小结:通过体循环物质交换flash和肺循环物质交换flash,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各抒己见:教师讲述讲述冠状循环的相关知识,学生归纳小结冠状循环的过程。

学以致用,拓展提升:学生根据血液循环途径推测药物到达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进行总结,课堂练习:教师进行总结,课堂教学反馈。

布置作业,巩固提升: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导入 回顾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的结构的知识,进行回答。 导课:只要心脏在跳动,生命就在继续,心脏的跳动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问题1:血液循环在体内如何循环? 问题2:药液怎么到达病灶?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初步创设教学情境。 复习旧知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体循环和肺循环 阅读课本P63--64页内容,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快乐比拼: 1、信封里面装有不同结构的名称纸片,每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粘贴。比比哪一组粘得最准确、用时最短。 2、其他同学看他们粘贴得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 我问你答: 学生观察循环物质交换flash和肺循环物质交换flash,回答相关问题并归纳小结。 体循环: 肺循环: 各抒己见: 学生归纳小结冠状循环的过程。 学以致用: 学生根据血液循环途径推测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学以致用: 学生根据血液循环途径推测药物到达耳部的组织细胞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学生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进行小结。 组织学生前后6人为一小组,讨论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3:你能描述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吗? 教师播放血液循环flash。 鼓励获胜组学生。 问题4: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 教师播放体循环物质交换flash和肺循环物质交换flash。 引导、帮助、肯定。 问题5:请你尝试描述冠状循环过程? 教师讲述讲述冠状循环的相关知识。 问题6: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问题7:某人得了中耳炎,口服消炎的胶囊,若被耳部的组织细胞利用,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记忆窍门。 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快乐比拼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看视频和我问你答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获得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完成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技能训练 学生设计表格,并且分析记录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65技能训练,展示结果记录实例。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反馈 课堂检测。 教师精选课堂测试题。 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1、练习P66页。 2、练习册。 巩固、提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利用教材及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分析、讨论活动,学生自主、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现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一)课前准备及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较充分,教学设计合理突出本节重点、选用的教学方法恰当。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血液循环途径,通过创设新的问题:药液怎么到达病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教学过程
采取学生阅读课本,播放相关flash,经过自主学习,快乐比拼;你问我答,归纳小结;教师引导,各抒己见三个环节,弄清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理解本节重难点内容。再通过学以致用,拓展提升;进行总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三个环节,完成本节学习目标。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参与到学生中间去,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帮助、肯定,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比较成功。
(四)逐步的完善
本节课的教学,依然存在个别学生参与活动不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自主性不强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尚存在总结点评不到位之处,这是今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要克服和完善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