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选取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76-78的例3和练习十八。
教材分析
例3教学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继小数加减法运算的进一步学习。问题(1)教学的重点是小数连加的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强化算理。问题(2)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让学生在计算、比较、推理的过程中发现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运算也同样适用,为后续学习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特征,学生在三年级下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多数的同学对于两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旧引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可以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进行迁移,进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这样知识再次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联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本课时的练习,是在例题教学后安排的,有针对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的题组练习,通过分组比赛再讲评订正 ,联系实际生活的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其计算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这个规律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于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0.4+8.7= 1.4-0.9=
4.5+3.6= 7.1-3.5=
0.28+0.54 = 5-2.7 =
4.9+5.31 = 90.4-5.4=
2.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加减的口算和改错复习,培养学生学生熟练的计算能力。通过对整数混合运算的练习,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林和小刚在书店购书的情境。
(1)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少儿绘画ABC》单价7.45元,《太空漫步》单价5.8元,《海洋世界》单价4.69元。
(2)师:你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呢?我们要帮助小刚解决什么问题呢?
预设 生:要买以上3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3)师:应该怎样理解?又该如何列式怎样计算呢?
预设 生:就是把买的3本书的价钱加起来。7.45+5.8+4.69。
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预设:
7.45+5.8+4.69=17.94(元)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三个小数相加,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要对齐,得数上的小数点一定要跟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这道题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用脱式计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
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预设 生:我是按照整数连加的顺序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是不是可以用这两种方法互相验算呢?(可以)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小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强化算理,促进知识的迁移,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2.课件出示:小林买了两本书,付给售货员20元,?
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的?
预设
生1:小林买了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付给售货员20元。
生2: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师:你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 生:找回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我认为可以用20连续减去这两本书的价钱。
20-6.45-8.3
=13.55-8.3
=5.25(元)
生2:
20-(6.45+8.3)
=20-14.75
=5.25(元)
师:看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验证吗?
引导学生根据整数连减的经验归纳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小数,就等于减去这两个小数的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整数连减法的经验,推想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减法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0.38+0.26+2.6
5.7-0.81-1.29
98.2+32.5-13.4
反馈时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2.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注意:交流输入小数的方法,强调小数点不要漏掉。
3.解决问题。
把一根3m长的竹竿垂直放入水池中,竹竿入泥部分是0.27m,露出水面0.89m。水池中的水深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交流:
连加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时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整数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运算同样适用。
教学反思
1.做好学生的知识迁移。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的学习中,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很自然地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帮助两位同学的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自主探究,开拓思路。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算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更深入地理解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性质。对于例3我找学生讲不同的算法,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了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佳方案进行计算。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4.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理、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5.基于学生计算训练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简便算法的熟练程度,学生的检测效果与预期出现了一些偏差。再次教学中,需要立足学生计算能力,设置合理的练习题目,帮助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