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1对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经历对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对数的概念; 2. 能够说出对数与指数的关系,并能根据定义进行互化和求值; 3.感受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4. 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对数概念的理解;2.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联系与转化.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合理生成与深刻理解.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小节《对数的概念》,主要内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材将对数安排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之后进行学习,实现对数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对接,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发现与论证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节课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情分析1.已经学习函数的概念、表示法与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2.已经学习分数指数幂和指数函数,学生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逐步积累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经验。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疑虑和困难: 1.对数的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将对数的概念顺利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2.不能深刻理解指数式和对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变式教学方法.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加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问题带动下进行更加主动的思维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指数式和对数式的相互关系和转化,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将式中三个量之间的对应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以此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作业中让学生分组查阅对数发明的历史背景,了解对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加深对对数概念的理解,并增强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问题或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 境 问 题 在4.2.1的问题1中,我们得到经过年后地景区的游客人次为2001年的倍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问题1 请你根据地景区的游客人次为2001年的倍数与所经过年数的关系设计一个问题. (1)经过20年游客人数为2001年的多少倍? (2)经过多少年游客人数是2001年的2倍,3倍? 教师:展示情景. 学生:学生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 师生:根据题设条件,共同完成问题1. 【预设结果】 根据题设条件可提出的问题分为两类: 一类是已知经过的年数,求游客人数为2001年的倍数;另一类是已知游客人数为2001年的倍数,求经过的年数. 教师:具体地,可研究题设的两个具体问题: 学生:思考(1)、(2)并作答. 【预设结果】 问题(1)的答案为 问题(2)需设出未知数:设经过年后游客人数是2001年的2倍,3倍,则有: 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 呈现问题情境,设置开放问题,让学生轻松进入到课堂状态. 将一般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展开对问题的思考、追问.问 题 探 源 以上问题的数学本质指向方程 (其中)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 问题2 你能把以 上问题从已知、未知的 角度进行归类分析 吗?这两个问题之间 有什么联系?请借助 问题1中的结果说明. 教师: 在总结问题1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 学生:思考问题2. 师生: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解决问题 2. 【预设结果】 第一个问题可归类为已知,求.第二个问题可归类为已知,求.第一个问题是指数运算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一种新的运算,并且是和指数运算互逆的运算. 第一个问题举例,如“已知,求”可以求解;第二个问题举例, 如:“已知,求”目前不可解. 引导学生从较高的角度分析问题, 运用量纲思 想给问题分类,发现新旧知识联系.存 在 性 探 讨 问题3满足方程的实数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几个? 问题4 更一般地,对于方程(其中)中已知 求 是否存在呢 教师:提出问题3,引导学生运用指数函数知识解决. 学生:思考问题3. 师生:通过对话解答问题3. 【预设结果】 分别作出指数函数和的图像如下图所示,借助图像进行存在性和唯一性的说明,满足方程的实数存在且唯一. 教师:提出问题4. 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解答问题4. 【预设结果】更一般地,对于(其中),也可类似地进行存在唯一性的说明: 对于(其中),已知求是唯一存在的. 教师引导学 生借助已学 指数函数的 相关知识对 新问题的可 求解性进行 探讨分析, 并适时进行数学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渗透.表 示 方 法 问题5 经过以上探究分析,我们知道满足方程中的是唯一存在的,并且都是实数,那么该如何表示呢?更一般地,“方程(其中)已知求”的 怎么表示呢? 教师:提出问题5并对特殊情况下求进行说明. 学生:感悟特殊情况下的的表示,并类比迁移到一般情况. 【预设结果】从简单的特例入手: 由我们可以得到,但中的怎么表示呢?它是一个新数且与0.84和0.5都有关,于是我们引入新符号表示 ,即 ,这种新数就是对数,这种表示方式选取了对数的英文名logarithm 的前3个字母. 更一般地, 方程(其中),已知求可以表示为,即:自然引入新概念. 通过认知冲 突的建立和 消除引入新 数的表示符 号,为学生 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提供 必 要 地 训 练.对 数 的 概 念 问题6 由对数的概念可知:指数式与对数式密切相关中,因而可以通过所学的指数知识来研究对数. (1)指数式与 对数式中的名称与位置有什么变化? (2)根据指数式中的范围,你能得到对数式中相应的哪些性质 教师:一般地,如果(其中),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logarithm),其中叫做对数的底数,叫做真数.记作,读作:以为底的对数,并注意书写规范: 特别注意:是一个数,是一种取对数的运算,结果仍是一个数,不可分开书写. 举例:由可知是以0.84为底0.5的对数,记作;由可知是以2为底3的对数,记作. 两类特殊的对数: (1)通常我们把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简记为= ( 2 )在物理、化学、建筑学等自然学科中还经常用到以常以无理数 (e=2.71828…)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简记为=. 教师: 提出问题6. 学生:思考(1)(2). 师生:通过对话解答问题. 【预设结果】(1) (2)指数式中可取任意实数,对应与对数式中可以取得任意实数,即:对数值可以是任意实数;指数 式中,对应与对数式中,即:对数的真数一定是正数,换句话 说: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形成对数的 概念,展示 对数书写的 格式规范. 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对数 概念的内涵.概 念 的 应 用 例1 将下列指(对)数式化为对(指)数式: 探究发现:求下列各对数的值. 思考:根据上面求得的值,你能得出真数为1和时对数的值有怎样的规律? 教师:投影展示例1. 学生:独立完成例1. 师生:共同答疑解惑. 【预设结果】师生共同归纳出对数的性质:当时 (1) (2) 并借助指、对数关系式进行证明. 本道例题重在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强化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数式和指数式的关系,并能准确的知道指数式和对数式各自量之间的对应,以及各自的范围.同时强化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再次深刻的让学生意识到,对数就是一个数,求解对数值相当于求解指数式中的指数.最后深化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 计算几组具体对数的值,让学生自然发现对数的两个性质,得出“1的对数为0,底数的对数为1”的结论.课 堂 小 结 你从对数概念的引入、对数知识的研究过程 中学到了什么? 师生: (1)对数的概念. (2)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3)常用的对数结论. (4)思想方法:转化、类比、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 (5)核心素养: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 结合对数概 念的生成过 程概括数学 新概念研究 方法.体会新概念形成过程,积累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布 置 作 业 基础篇: 1.习题4.3:复习巩固1、2; 3. 求下列各式中的值. 4、完成4.3.1点金与分层; 提高篇: 5.(1)已知满足等式求的值. (2)求值: (3)已知: 求的值. 课外篇: 6、分组完成课本的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 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让学生自己完成对数发明的历史背景,了解对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加深对对数概念的理解,并增强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板 书 设 计 4.3.1 对数的概念 1.情景问题 2.对数的定义 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4.应用 例1 5.对数的常用性质 6.课堂小结 7.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对数概念引入的必然性分析,对数的概念与对数的简单性质.具体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到“为什么引入对数概念,对数是什么,对数有哪些作用”的新概念建构过程中,通过问题链营造有效对话氛围,增强互动和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在内容上拓展了对数概念产生的必然性分析,借助学生具备的指数相关知识分析了对数的存在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搭建了必要的脚手架;在新概念的内涵解析方面通过沟通指对数关系,巩固了学生研究新概念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帮助;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遵循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以情境问题引入,继而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明晰问题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深化数学地理解问题的习惯,从已有数学知识入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在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对数的知识体系,形成对数概念、对数运算、对数函数以及对数运用的大数学的学习观;例、习题的配置上,力图体现知识的核心结构——指对数互化,在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同时, 强调新知建构,着眼于对数性质的直接运用;教案的设计上也重视学生基本思想、基本技能的培养,用对应的眼光审视必然性,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释新问题,以必要的逻辑推理体验数学味,进而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